第57节(3 / 4)
因为他们已经认定了“不高兴”是坏人,他们就会拼命去寻找所有“不高兴”邪恶的证据,扭曲、误解,甚至编造。
“韩老板。”武大问位于这个测试有点微词,“这个毕竟是电影,两个外国演员,长得本来就眼生,我们对人物不熟悉,就看了几分钟片子,记错也很正常吧?如果是身边的亲戚朋友,都是很熟的人了,那肯定会记得更清楚啊!”
“当然,对亲戚朋友的熟悉程度肯定比对电影角色高。”韩闻逸说,“但是看电影之前,我已经提示你们认真仔细地记住影片的内容。在生活里,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用心,反而更容易因为粗心大意留下一些有偏见的印象,你觉得有道理吗?”
武大问想了想,不说话了。
“本来我们在选择记住什么东西的时候就已经有偏见了,然后在我们选择回忆什么也是不公正的。”韩闻逸又接着说道,“人的记忆跟情绪有匹配性。在悲伤的情绪下,更容易回想起悲伤的事情,在快乐的情绪下,更容易回忆起快乐的事情。”
他开玩笑:“如果你每次考试的时候都觉得很悲伤,那就试试在悲伤的时候背单词,这样考试时回忆起来的概率更高。”
武大问和武顺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这对暴脾气的父子俩,显然没少说急话气话。有时候气头过去了,自己都觉得自己之前无法理喻。原来是这个原因?
武家父子都若有所思,韩闻逸就停了一会儿让他们思考。
他刚听了父子俩说的很多罗生门,他并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但他可以猜测出很多可能性。
武顺讨厌父亲和老师站在同一阵营,他更多记住的是武顺的态度,因此武大问或许讲了许多公道话,他却没有记住;也有可能,武大问或许没有他自己想象的那么公道,他批评了儿子许多句,只委婉地提点了一下老师,但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应该是个公道的人,于是他在记忆里就把自己讲理的内容放大了。
至于武大问觉得儿子是个爱撒谎的人,许是武顺的确承诺了什么却没有做到,他心里就留下了儿子爱撒谎的偏见,凡他觉得有疑问的事,都把原因归结为儿子故意撒谎,譬如武顺出门晚了五分钟回家,他就觉得儿子骗人;武顺说好周末学习,偷摸玩了五分钟游戏,他也觉得儿子骗人;以后武顺说什么话,他都要怀疑一下。至于武顺呢?他相信自己是个有担当的人,即使有事与愿违的地方,他也不会把错归于自己“撒谎”。矛盾也就越积越大。
——当然,这些都是他的推测,未必是真相,他也不打算让他们去还原一个真相出来,因为那只会引发新一轮的争执。只要他们愿意修正自己心里的“真相”,尽可能地和别人的“真相”靠拢,矛盾和误会也就随之减小了。
亲近的人未必就没有偏见。反而可能越亲近,偏见就越根深蒂固。陌生人说他是一万年后穿越来的未来人类也许都有人会相信;可自己的儿子就因为五岁时砸碎了一个碗,即使五十岁时的他已经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在父母的眼里,他却依旧还是那个做事毛手毛脚的傻小子。
过了一会儿,没等韩闻逸提醒,武大问主动把他先前写的控诉儿子和儿子辩解的纸拿起来重新看。
武顺见状,也有样学样,重看他自己和父亲刚才写的东西。
之前他们看的时候,都是满腔的不服气和愤怒。这会儿才重看,却都是若有所思的。
到底什么才是真的?到底什么才是对的?
他们思考的时候,韩闻逸情不自禁地看了眼手表。他跟这对父子已经聊了远远不止一个小时了,他下午还要去见另一个投资人,快没时间了。
武大问注意到了他的动作:“韩老板,你是不是有事要忙啊?”
韩闻逸点点头。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耽误你这么长时间。”武大问忙给他道歉,“那你赶紧去忙,我们……”
他本来想说我们下次约时间再聊,突然想起来咨询之前韩闻逸说过这不是一次性能解决的问题,当时他还信誓旦旦说就让韩闻逸陪他们聊一会儿就行。但聊了这么些会儿,他已经隐约意识到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不是明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这光意识到问题没用,还得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才行啊!他们恐怕还必须得找韩闻逸再多聊几次……他顿时有点不好意思了。
韩闻逸看穿了他的心思。他无奈地笑了笑:“如果你们还有意向下次继续来做咨询的话,我给你们布置一个作业吧?”
武顺听到作业两字就情不自禁地哆嗦了一下。这每天上课的作业都做不完了,做个心理咨询也要留作业的?!不过他倒还真有点好奇,这作业会是什么样的。
见父子俩都眼巴巴望着他,韩闻逸就知道他们决定要接受长期咨询了。即使他再忙,这项工作既然接手了,就不能推给别人了,他得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
“今天我让你们列出了对方的缺点,并且找到证据来证明你们的观点。我希望回去以后,继续找证据——找那些跟你们的结论相反的证据。”
父子俩都是一愣。
“比如说,武先生,你认为小顺不懂礼貌,那么就试着找一两件他其实是讲礼貌的事情,记录下来。”
人们总是本能地寻找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所以每个人的观点总是那么坚定、不可动摇,无论它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多荒谬。而所谓的辩证性思维,就是克服本能,自发去寻找相悖的论据来自我质疑。
“我建议你们重新制作一张表格,在你们认为的缺点边上写上相反的优点,然后为评估它们的比值。比如武先生认为小顺不懂礼貌的时候占了60%,懂礼貌的时候占了40%……以此类推,把每一项都记下来。” ↑返回顶部↑
“韩老板。”武大问位于这个测试有点微词,“这个毕竟是电影,两个外国演员,长得本来就眼生,我们对人物不熟悉,就看了几分钟片子,记错也很正常吧?如果是身边的亲戚朋友,都是很熟的人了,那肯定会记得更清楚啊!”
“当然,对亲戚朋友的熟悉程度肯定比对电影角色高。”韩闻逸说,“但是看电影之前,我已经提示你们认真仔细地记住影片的内容。在生活里,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用心,反而更容易因为粗心大意留下一些有偏见的印象,你觉得有道理吗?”
武大问想了想,不说话了。
“本来我们在选择记住什么东西的时候就已经有偏见了,然后在我们选择回忆什么也是不公正的。”韩闻逸又接着说道,“人的记忆跟情绪有匹配性。在悲伤的情绪下,更容易回想起悲伤的事情,在快乐的情绪下,更容易回忆起快乐的事情。”
他开玩笑:“如果你每次考试的时候都觉得很悲伤,那就试试在悲伤的时候背单词,这样考试时回忆起来的概率更高。”
武大问和武顺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这对暴脾气的父子俩,显然没少说急话气话。有时候气头过去了,自己都觉得自己之前无法理喻。原来是这个原因?
武家父子都若有所思,韩闻逸就停了一会儿让他们思考。
他刚听了父子俩说的很多罗生门,他并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但他可以猜测出很多可能性。
武顺讨厌父亲和老师站在同一阵营,他更多记住的是武顺的态度,因此武大问或许讲了许多公道话,他却没有记住;也有可能,武大问或许没有他自己想象的那么公道,他批评了儿子许多句,只委婉地提点了一下老师,但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应该是个公道的人,于是他在记忆里就把自己讲理的内容放大了。
至于武大问觉得儿子是个爱撒谎的人,许是武顺的确承诺了什么却没有做到,他心里就留下了儿子爱撒谎的偏见,凡他觉得有疑问的事,都把原因归结为儿子故意撒谎,譬如武顺出门晚了五分钟回家,他就觉得儿子骗人;武顺说好周末学习,偷摸玩了五分钟游戏,他也觉得儿子骗人;以后武顺说什么话,他都要怀疑一下。至于武顺呢?他相信自己是个有担当的人,即使有事与愿违的地方,他也不会把错归于自己“撒谎”。矛盾也就越积越大。
——当然,这些都是他的推测,未必是真相,他也不打算让他们去还原一个真相出来,因为那只会引发新一轮的争执。只要他们愿意修正自己心里的“真相”,尽可能地和别人的“真相”靠拢,矛盾和误会也就随之减小了。
亲近的人未必就没有偏见。反而可能越亲近,偏见就越根深蒂固。陌生人说他是一万年后穿越来的未来人类也许都有人会相信;可自己的儿子就因为五岁时砸碎了一个碗,即使五十岁时的他已经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在父母的眼里,他却依旧还是那个做事毛手毛脚的傻小子。
过了一会儿,没等韩闻逸提醒,武大问主动把他先前写的控诉儿子和儿子辩解的纸拿起来重新看。
武顺见状,也有样学样,重看他自己和父亲刚才写的东西。
之前他们看的时候,都是满腔的不服气和愤怒。这会儿才重看,却都是若有所思的。
到底什么才是真的?到底什么才是对的?
他们思考的时候,韩闻逸情不自禁地看了眼手表。他跟这对父子已经聊了远远不止一个小时了,他下午还要去见另一个投资人,快没时间了。
武大问注意到了他的动作:“韩老板,你是不是有事要忙啊?”
韩闻逸点点头。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耽误你这么长时间。”武大问忙给他道歉,“那你赶紧去忙,我们……”
他本来想说我们下次约时间再聊,突然想起来咨询之前韩闻逸说过这不是一次性能解决的问题,当时他还信誓旦旦说就让韩闻逸陪他们聊一会儿就行。但聊了这么些会儿,他已经隐约意识到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不是明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这光意识到问题没用,还得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才行啊!他们恐怕还必须得找韩闻逸再多聊几次……他顿时有点不好意思了。
韩闻逸看穿了他的心思。他无奈地笑了笑:“如果你们还有意向下次继续来做咨询的话,我给你们布置一个作业吧?”
武顺听到作业两字就情不自禁地哆嗦了一下。这每天上课的作业都做不完了,做个心理咨询也要留作业的?!不过他倒还真有点好奇,这作业会是什么样的。
见父子俩都眼巴巴望着他,韩闻逸就知道他们决定要接受长期咨询了。即使他再忙,这项工作既然接手了,就不能推给别人了,他得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
“今天我让你们列出了对方的缺点,并且找到证据来证明你们的观点。我希望回去以后,继续找证据——找那些跟你们的结论相反的证据。”
父子俩都是一愣。
“比如说,武先生,你认为小顺不懂礼貌,那么就试着找一两件他其实是讲礼貌的事情,记录下来。”
人们总是本能地寻找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所以每个人的观点总是那么坚定、不可动摇,无论它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多荒谬。而所谓的辩证性思维,就是克服本能,自发去寻找相悖的论据来自我质疑。
“我建议你们重新制作一张表格,在你们认为的缺点边上写上相反的优点,然后为评估它们的比值。比如武先生认为小顺不懂礼貌的时候占了60%,懂礼貌的时候占了40%……以此类推,把每一项都记下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