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朱元璋欲渡江人帮天助 占采(2 / 7)
“朱帅,容在下禀告:我尝在土匪刘聚手下打家劫舍,不愁衣食。而刘聚只知劫掠,并无大志,我不想一辈子做土匪。而朱帅恩威日著,兵行有律,因此前来投靠。”
“尔敢渡过长江打仗吗?”
常遇春斩钉截铁地答道:“朱帅指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为先锋。”
朱元璋很满意,微微露出笑容,说道:“那好!我就命尔为渡江先锋。”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安丰路濠州怀远县(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人。比朱元璋小两岁,时年25岁。
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见种地连饭都吃不饱,就随人习练武术,想长大后以此自谋生路。无奈家贫,无力支付学费。于是,他就以出力为师父家干各种杂活换取学习机会,并且一直勤学苦练。长大成人后,学武有成,会使很多兵器,尤其喜欢双钩枪。
这种枪是宋代发明的,为骑兵所用。常遇春的双钩枪长九尺(约2.85米),枪头长约2尺(0.63米),有脊,枪尖呈锐角。宽约2寸(6.3厘米),两侧有刃。两侧尾部有两个突出的倒钩。枪杆尾部有鐏,可插入地下。枪杆上系有牛皮绳,供提携之用。
1355年五月份,元军打败“天完国”红巾军,收复襄阳路城。
五月庚戌日,“天完国”统军元帅倪文俊从沔阳(今仙桃市)发兵西进,再次攻占了102公里远的湖广行省中兴路城(今荆州市)。守军元帅多尔济巴勒战死。
此月的一天,“宋国”派遣使者到达滁州,请郭天叙、张天佑、朱元璋及总管以上将领到亳州,给他们封官加爵、听从“宋国”政权统一指挥。
大家都不想听从这个政权的号令,但是当初起义毕竟是打着刘福通、杜遵道“红军”的旗号,使用至今,不便拒绝。于是,就派张天佑一人作为代表前往。
不久,张天佑带回“宋国”丞相杜遵道写的三份诏书: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开始,朱元璋一时想不通,不接受,愤愤说道:“大丈夫岂能受制于人?”说完就离开郭氏帅府,回到滁州驿馆。
随即,郭天叙、张天佑和将领们商议,最后一致认为,可以借用“宋国”的名望作为一种声援,以后攻城略地、招兵买马名正言顺,但是不一定真的听命“宋国”。郭天叙把大家的这个意见告诉朱元璋,朱元璋觉得有些道理,这才接受任命,收下诏书、官印,然后返回和州。
朱元璋成为郭氏红军的副帅后,心情是比较舒畅的。郭天叙比他年轻,性格优柔寡断,遇事没有主见。军政大事,都要和朱元璋商量,基本上都是按照朱元璋的意见处理。
朱元璋想开辟新的根据地,解决粮草问题。于是,和李善长商量。
善长说道:“对岸当涂乃太平路治所。境内多为平原,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是产粮之地。其南60里是太平芜湖县(今安徽芜湖市),自古就有‘江东名邑’之美称。产粮、产油、产棉花,是个丰硕的大仓廪。若能过江占领太平、控御芜湖,我们则不用愁矣!”
“只是无大船,如何过江耶?只好劳驾尔打造几十条船了。”朱元璋无奈地说道。他估计,打造几十艘大船,最快也要四、五个月。
过了几日,喜讯从天而降。巢湖起义军派出将领俞通海带着书信前来求援,请求朱元璋发兵帮助他们讨伐庐州青军左君弼。
巢湖是一个淡水湖,位于安徽中部,面积近500平方公里。其东头的巢县(今安徽巢湖市)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今合肥市)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管辖。
1351年,江淮兵乱,巢县人廖永安和弟弟廖永忠聚兵在巢湖泻河口建立巢湖水寨,保卫乡里,对抗元军和土匪。后来盘踞庐州的左君弼时常讨伐廖永安,使得他的处境十分窘迫。
早在1338年(元至元4年),看见到处民不聊生,出家人彭莹玉(外号彭和尚、彭祖)化慈悲为仇恨,率先全国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市)聚众起义。
失败后四处秘密宣传白莲教。此人的得意门徒均以“普”字辈改名。
1352年,彭莹玉的门徒赵普胜聚众起义,占据了含山县。听说徐寿辉起义后建立了“天完国”,心想:背靠大树好乘凉,将来也许可以飞黄腾达。于是带领部队西行到鄂东蕲水县,投奔了徐寿辉。
彭莹玉还有一个门徒,叫李普胜。也在1352年聚众起义,占领了无为州。随后也投奔了“天完国”。
赵普胜奉命率大军攻占江州后不久,徐帝命令赵李两人联合沿江攻城略地。于是,他们乘坐兵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由西向东,联手攻占了沿途的江城——安庆路城(今安徽安庆市)、池州路城(今安徽池州市)、铜陵县(今安徽铜陵市)、太平路城(今安徽当涂县)。可是,两人未能建立牢固的根据地。
后来朝廷派遣大军围剿“天完国”及其所有的部队,徐寿辉指挥失利,致使国都陷落。各部自寻退路。
赵普胜战败后退到巢湖泻河(裕溪河)流域,在黄墩建立彭祖家水寨,与巢湖水寨互为犄角。落魄的赵普胜与单打独斗的廖永安惺惺相惜,于是联合起来。
联合水军共有大小船只数百艘,兵马一万余人。因赵普胜善使双刀,被称为“巢湖水雄双刀赵”。廖永安擅用鱼叉,被称为“巢湖水杰三叉廖”。
廖永安两兄弟和赵普胜、李普胜与庐州的左君弼都有宿仇,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但是巢湖水军常吃败仗。 ↑返回顶部↑
“尔敢渡过长江打仗吗?”
常遇春斩钉截铁地答道:“朱帅指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为先锋。”
朱元璋很满意,微微露出笑容,说道:“那好!我就命尔为渡江先锋。”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安丰路濠州怀远县(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人。比朱元璋小两岁,时年25岁。
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见种地连饭都吃不饱,就随人习练武术,想长大后以此自谋生路。无奈家贫,无力支付学费。于是,他就以出力为师父家干各种杂活换取学习机会,并且一直勤学苦练。长大成人后,学武有成,会使很多兵器,尤其喜欢双钩枪。
这种枪是宋代发明的,为骑兵所用。常遇春的双钩枪长九尺(约2.85米),枪头长约2尺(0.63米),有脊,枪尖呈锐角。宽约2寸(6.3厘米),两侧有刃。两侧尾部有两个突出的倒钩。枪杆尾部有鐏,可插入地下。枪杆上系有牛皮绳,供提携之用。
1355年五月份,元军打败“天完国”红巾军,收复襄阳路城。
五月庚戌日,“天完国”统军元帅倪文俊从沔阳(今仙桃市)发兵西进,再次攻占了102公里远的湖广行省中兴路城(今荆州市)。守军元帅多尔济巴勒战死。
此月的一天,“宋国”派遣使者到达滁州,请郭天叙、张天佑、朱元璋及总管以上将领到亳州,给他们封官加爵、听从“宋国”政权统一指挥。
大家都不想听从这个政权的号令,但是当初起义毕竟是打着刘福通、杜遵道“红军”的旗号,使用至今,不便拒绝。于是,就派张天佑一人作为代表前往。
不久,张天佑带回“宋国”丞相杜遵道写的三份诏书: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开始,朱元璋一时想不通,不接受,愤愤说道:“大丈夫岂能受制于人?”说完就离开郭氏帅府,回到滁州驿馆。
随即,郭天叙、张天佑和将领们商议,最后一致认为,可以借用“宋国”的名望作为一种声援,以后攻城略地、招兵买马名正言顺,但是不一定真的听命“宋国”。郭天叙把大家的这个意见告诉朱元璋,朱元璋觉得有些道理,这才接受任命,收下诏书、官印,然后返回和州。
朱元璋成为郭氏红军的副帅后,心情是比较舒畅的。郭天叙比他年轻,性格优柔寡断,遇事没有主见。军政大事,都要和朱元璋商量,基本上都是按照朱元璋的意见处理。
朱元璋想开辟新的根据地,解决粮草问题。于是,和李善长商量。
善长说道:“对岸当涂乃太平路治所。境内多为平原,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是产粮之地。其南60里是太平芜湖县(今安徽芜湖市),自古就有‘江东名邑’之美称。产粮、产油、产棉花,是个丰硕的大仓廪。若能过江占领太平、控御芜湖,我们则不用愁矣!”
“只是无大船,如何过江耶?只好劳驾尔打造几十条船了。”朱元璋无奈地说道。他估计,打造几十艘大船,最快也要四、五个月。
过了几日,喜讯从天而降。巢湖起义军派出将领俞通海带着书信前来求援,请求朱元璋发兵帮助他们讨伐庐州青军左君弼。
巢湖是一个淡水湖,位于安徽中部,面积近500平方公里。其东头的巢县(今安徽巢湖市)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今合肥市)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管辖。
1351年,江淮兵乱,巢县人廖永安和弟弟廖永忠聚兵在巢湖泻河口建立巢湖水寨,保卫乡里,对抗元军和土匪。后来盘踞庐州的左君弼时常讨伐廖永安,使得他的处境十分窘迫。
早在1338年(元至元4年),看见到处民不聊生,出家人彭莹玉(外号彭和尚、彭祖)化慈悲为仇恨,率先全国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市)聚众起义。
失败后四处秘密宣传白莲教。此人的得意门徒均以“普”字辈改名。
1352年,彭莹玉的门徒赵普胜聚众起义,占据了含山县。听说徐寿辉起义后建立了“天完国”,心想:背靠大树好乘凉,将来也许可以飞黄腾达。于是带领部队西行到鄂东蕲水县,投奔了徐寿辉。
彭莹玉还有一个门徒,叫李普胜。也在1352年聚众起义,占领了无为州。随后也投奔了“天完国”。
赵普胜奉命率大军攻占江州后不久,徐帝命令赵李两人联合沿江攻城略地。于是,他们乘坐兵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由西向东,联手攻占了沿途的江城——安庆路城(今安徽安庆市)、池州路城(今安徽池州市)、铜陵县(今安徽铜陵市)、太平路城(今安徽当涂县)。可是,两人未能建立牢固的根据地。
后来朝廷派遣大军围剿“天完国”及其所有的部队,徐寿辉指挥失利,致使国都陷落。各部自寻退路。
赵普胜战败后退到巢湖泻河(裕溪河)流域,在黄墩建立彭祖家水寨,与巢湖水寨互为犄角。落魄的赵普胜与单打独斗的廖永安惺惺相惜,于是联合起来。
联合水军共有大小船只数百艘,兵马一万余人。因赵普胜善使双刀,被称为“巢湖水雄双刀赵”。廖永安擅用鱼叉,被称为“巢湖水杰三叉廖”。
廖永安两兄弟和赵普胜、李普胜与庐州的左君弼都有宿仇,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但是巢湖水军常吃败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