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2 / 4)
“是武士俑吧!石像来的,这玩意儿草原上到处都有,没啥奇怪的。”厚道伯不以为然地说,突然回过头来问王叔,“这东西的来历你们还没研究清楚吗?”
“是啊!别说来历,想断代都难。”王叔点了一根烟,吐出一口说:“新疆那边更多,去年所里还专门组队去考察,结果也是铩羽而归。这种石文化太神秘了,如今的哈萨克、维吾尔、还有你们蒙古族同胞,都没有竖立石人的习俗和记载,所以只能是远古的民族。一直以来,考古界都认为是西突厥人的作品,可就在不久前,有位专家无意中发现,其中几处石人手的位置上刻着一个奇怪的陶器,而这种独特的橄榄形陶器却属于卡拉苏克文明,比突厥至少要早一千年以上。所以,突厥武士像的论断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说话间,勒勒车已经来到山丘前。我跳下车,好奇地直奔石人而去。
这座高约两米的塑像是由整块石头刻成,造型既简单又粗犷,几乎只是一个人的大轮廓——头脸宽圆,身体呈粗大的扁平状,分不出四肢来。
“现在考古界的统一意见是——竖立石人的民族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后突厥继承了这一文化。他们这样做的意义,大概是源于宗教,认为石人具有通灵的能力,人死了之后,他的灵魂会依附在这些石人上面,从而达到永恒。”王叔站到我旁边,很认真地讲解。
“这也太粗糙了吧!连五官都刻不到位,堆个雪人都比它形象。”
“呵呵!这一个的确比别处的粗糙,不过,这也正好说明,它的年代比较远久。”王叔说着,神情突然变得很严肃,他上前一步,手指顺着石像的线条游弋,若有所思地说:“这样的构图还真没见过,说不定是史前石器时代的遗物。去!快把建国叫来,先拍几张照片存档。”
不就一块烂石头吗,这玩意儿要是摆在琉璃厂卖的话,估计要倒贴搬运费才能甩出去,王叔却当它是宝。我兴味索然地转过身,正要去找建国,却听他在远处大喊,“王主任,这的确是匈奴墓,规模还不小。”
王叔一听,踉踉跄跄地奔跑过去,不再理会眼前的石人雕像。我顿了顿,回头再看一眼,只见烈日下,这残旧的石像带着一种难以捉摸的表情,默默矗立,或许几千年来,它就是这么孤独面对大草原的风云变幻。
“糟糕!咱们还是来晚了,都被破坏成这个样子。”面对杂乱的凹坑,王叔心疼得直跺脚。
我抬头观察了一下,这片矮山丘就如一条蜿蜒的青龙,而这墓偏偏筑在中间的低洼处,明显切断了气脉,从风水的角度来看,属“断龙困尸”之类的恶地,是个死局。家传的《寻龙点穴》是这样评述的——这种既不藏风又不纳气的穴场,葬之势必贻害子孙,甚至家变。除非,下面有条暗河来调转脉眼中的生气……
想想这是匈奴人的墓,未必笃信风水相地。我又把目光转向墓穴,实在想不出它是怎么坍塌的,从痕迹来看,也不像专业盗墓者的手笔。只见这个圆形的凹坑直径大约十米,没有砖墙墓室,被人抄得凌乱的沙土中,除了几块破碎的棺木片,就剩一堆马的头骨,数量还不少。
这使我想起《分穴辨土》中的描述——匈奴人有杀马殉葬的习俗,不过只葬马头,身躯留族人分食。细数殉葬马头的数量,可以推断墓主人的身份,越多则地位越高……
“这墓主人肯定是个人物,至少是个贵族,但还不是单于,因为单于都是方形墓。”我似模似样的卖弄一番,说得王叔连连点头。
“好小子,看来前段时间是下力气研究了,不错不错!继续说啊!”
“这墓明显是在仓促间修筑的。”王叔这一激励,我更来劲了,清了清嗓子,气定神闲地说:“照匈奴的丧葬规格,葬有马头的墓,里内必定是铁、银、金三重棺,而且无论圆形墓还是方形墓,都有石块砌的墓基。而这个是木质棺,又没有基石,显然是在毫无准备、仓惶的情况下草草下葬的,很可能是碰到突发事件。”
“好!分析得很到位,果然是虎父无犬子。”王叔乐得合不上嘴,拍着我的肩膀不停夸奖,我能感觉到他的激动,那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装饰的表露。真是让人难以费解……
这时,一直在旁边围观的厚道伯“嗤”的一笑,用不屑的眼神瞪了我一眼,转身回到林地的勒勒车上,悠然抽起旱烟来。
“这墓损毁严重,看来已经没有研究价值了,天桦,你帮建国清理造册,我找厚道伯聊聊。”王叔说完,径直走向林地。
他这话真叫人懊恼,难道千里迢迢的赶来,就这样两手空空的结束?此时魏建国已经拍好照片,一言不发地分给我一把刷子,自己跳进坑里,先把马头骨一个个搬出来,再用刷子很认真的清扫每一寸沙土……
日头渐渐西落,转眼间破墓就快收拾完毕,不出所料,里面什么也没发现。这时王叔招呼我俩过去休息,魏建国应了一声,拍拍手自个走了,这书呆子真是越来越让人讨厌。
厚道伯早已烧好一锅热水,分成四碗,齐刷刷的摆在车上,每份还搭有几块羊肉干。大伙也不客气,各自端起来就喝。
“嘿!哪来的水?你车上的水罐明明是空的啊!”我好奇地问。
“哈哈!在草原,跟着厚道伯就什么都有。”王叔笑着解释,“刚才那会儿,他老人家悠转了一下,很快就嗅出水源来,就在前面的山脚,没挖多深,那水就扑通扑通地冒出来。”
“哦!真是厉害。”我敷衍了一句,内心却不以为然,他生于斯长于斯,说不定在这附近生活过,找水源还不是囊中取物?
厚道伯一直露着笑脸,突然靠到我身边,指着一侧山丘说:“年轻人,刚才听你分析墓穴头头是道,是有一套哈!你再看看那片树林,有什么蹊跷吗?”
我不明就里地望过去,这一看还真发现问题——那片看似杂乱无序的松树林中,却有两棵鹤立鸡群,它们一样的高大挺拔,并排而立,形成一个门的形状。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神门木,契丹墓前的保护神?
或许是因为身在草原,我自然地联想到契丹墓。据父亲的考古资料记载,早期的契丹人对树木很崇拜,他们认为,高大的树顶离天最近,是神灵栖身之所,因此有树葬的原始习俗。说起来有点恐怖,他们在人死后,用马车拉入大山里,选一棵最高大的树,然后直接把尸体挂到树顶,等三年后再回来收拾骨头焚烧撒掉……直到辽国建立,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契丹人才有筑墓厚葬的习俗,可对树木的崇拜却始终没忘,所以在墓的前面栽下一对树,称谓“神门木”,意示着受到天神的保护。
此时此刻,面对跟资料描述相似的场景,我顿时血脉贲张,把碗一撂,疾步向土丘顶上跑去。在这种杂草丛生的山林地,想要看出挖掘留下的痕迹,只能借用“稻作遗存”勘测法——凡是地底下有人工建筑,上面的植物就会有不同的长势和颜色,不管时隔多少年。只要从高处往下看,就能辨别出轮廓。
我一鼓作气爬到山丘顶,手撑着膝盖往下望,只见残阳下,两棵参天大树的后方果然现出一块长条形的斑纹,那是由稍微发黄的杂草形成。下面有墓穴是肯定的,只是,这里的风水格局比山脚的匈奴墓还要恶——“龙”断头、“砂”穿心、“水”无照而“向”逆行,这四要均成绝煞,分明是困尸之恶地,葬之必绝后。 ↑返回顶部↑
“是啊!别说来历,想断代都难。”王叔点了一根烟,吐出一口说:“新疆那边更多,去年所里还专门组队去考察,结果也是铩羽而归。这种石文化太神秘了,如今的哈萨克、维吾尔、还有你们蒙古族同胞,都没有竖立石人的习俗和记载,所以只能是远古的民族。一直以来,考古界都认为是西突厥人的作品,可就在不久前,有位专家无意中发现,其中几处石人手的位置上刻着一个奇怪的陶器,而这种独特的橄榄形陶器却属于卡拉苏克文明,比突厥至少要早一千年以上。所以,突厥武士像的论断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说话间,勒勒车已经来到山丘前。我跳下车,好奇地直奔石人而去。
这座高约两米的塑像是由整块石头刻成,造型既简单又粗犷,几乎只是一个人的大轮廓——头脸宽圆,身体呈粗大的扁平状,分不出四肢来。
“现在考古界的统一意见是——竖立石人的民族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后突厥继承了这一文化。他们这样做的意义,大概是源于宗教,认为石人具有通灵的能力,人死了之后,他的灵魂会依附在这些石人上面,从而达到永恒。”王叔站到我旁边,很认真地讲解。
“这也太粗糙了吧!连五官都刻不到位,堆个雪人都比它形象。”
“呵呵!这一个的确比别处的粗糙,不过,这也正好说明,它的年代比较远久。”王叔说着,神情突然变得很严肃,他上前一步,手指顺着石像的线条游弋,若有所思地说:“这样的构图还真没见过,说不定是史前石器时代的遗物。去!快把建国叫来,先拍几张照片存档。”
不就一块烂石头吗,这玩意儿要是摆在琉璃厂卖的话,估计要倒贴搬运费才能甩出去,王叔却当它是宝。我兴味索然地转过身,正要去找建国,却听他在远处大喊,“王主任,这的确是匈奴墓,规模还不小。”
王叔一听,踉踉跄跄地奔跑过去,不再理会眼前的石人雕像。我顿了顿,回头再看一眼,只见烈日下,这残旧的石像带着一种难以捉摸的表情,默默矗立,或许几千年来,它就是这么孤独面对大草原的风云变幻。
“糟糕!咱们还是来晚了,都被破坏成这个样子。”面对杂乱的凹坑,王叔心疼得直跺脚。
我抬头观察了一下,这片矮山丘就如一条蜿蜒的青龙,而这墓偏偏筑在中间的低洼处,明显切断了气脉,从风水的角度来看,属“断龙困尸”之类的恶地,是个死局。家传的《寻龙点穴》是这样评述的——这种既不藏风又不纳气的穴场,葬之势必贻害子孙,甚至家变。除非,下面有条暗河来调转脉眼中的生气……
想想这是匈奴人的墓,未必笃信风水相地。我又把目光转向墓穴,实在想不出它是怎么坍塌的,从痕迹来看,也不像专业盗墓者的手笔。只见这个圆形的凹坑直径大约十米,没有砖墙墓室,被人抄得凌乱的沙土中,除了几块破碎的棺木片,就剩一堆马的头骨,数量还不少。
这使我想起《分穴辨土》中的描述——匈奴人有杀马殉葬的习俗,不过只葬马头,身躯留族人分食。细数殉葬马头的数量,可以推断墓主人的身份,越多则地位越高……
“这墓主人肯定是个人物,至少是个贵族,但还不是单于,因为单于都是方形墓。”我似模似样的卖弄一番,说得王叔连连点头。
“好小子,看来前段时间是下力气研究了,不错不错!继续说啊!”
“这墓明显是在仓促间修筑的。”王叔这一激励,我更来劲了,清了清嗓子,气定神闲地说:“照匈奴的丧葬规格,葬有马头的墓,里内必定是铁、银、金三重棺,而且无论圆形墓还是方形墓,都有石块砌的墓基。而这个是木质棺,又没有基石,显然是在毫无准备、仓惶的情况下草草下葬的,很可能是碰到突发事件。”
“好!分析得很到位,果然是虎父无犬子。”王叔乐得合不上嘴,拍着我的肩膀不停夸奖,我能感觉到他的激动,那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装饰的表露。真是让人难以费解……
这时,一直在旁边围观的厚道伯“嗤”的一笑,用不屑的眼神瞪了我一眼,转身回到林地的勒勒车上,悠然抽起旱烟来。
“这墓损毁严重,看来已经没有研究价值了,天桦,你帮建国清理造册,我找厚道伯聊聊。”王叔说完,径直走向林地。
他这话真叫人懊恼,难道千里迢迢的赶来,就这样两手空空的结束?此时魏建国已经拍好照片,一言不发地分给我一把刷子,自己跳进坑里,先把马头骨一个个搬出来,再用刷子很认真的清扫每一寸沙土……
日头渐渐西落,转眼间破墓就快收拾完毕,不出所料,里面什么也没发现。这时王叔招呼我俩过去休息,魏建国应了一声,拍拍手自个走了,这书呆子真是越来越让人讨厌。
厚道伯早已烧好一锅热水,分成四碗,齐刷刷的摆在车上,每份还搭有几块羊肉干。大伙也不客气,各自端起来就喝。
“嘿!哪来的水?你车上的水罐明明是空的啊!”我好奇地问。
“哈哈!在草原,跟着厚道伯就什么都有。”王叔笑着解释,“刚才那会儿,他老人家悠转了一下,很快就嗅出水源来,就在前面的山脚,没挖多深,那水就扑通扑通地冒出来。”
“哦!真是厉害。”我敷衍了一句,内心却不以为然,他生于斯长于斯,说不定在这附近生活过,找水源还不是囊中取物?
厚道伯一直露着笑脸,突然靠到我身边,指着一侧山丘说:“年轻人,刚才听你分析墓穴头头是道,是有一套哈!你再看看那片树林,有什么蹊跷吗?”
我不明就里地望过去,这一看还真发现问题——那片看似杂乱无序的松树林中,却有两棵鹤立鸡群,它们一样的高大挺拔,并排而立,形成一个门的形状。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神门木,契丹墓前的保护神?
或许是因为身在草原,我自然地联想到契丹墓。据父亲的考古资料记载,早期的契丹人对树木很崇拜,他们认为,高大的树顶离天最近,是神灵栖身之所,因此有树葬的原始习俗。说起来有点恐怖,他们在人死后,用马车拉入大山里,选一棵最高大的树,然后直接把尸体挂到树顶,等三年后再回来收拾骨头焚烧撒掉……直到辽国建立,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契丹人才有筑墓厚葬的习俗,可对树木的崇拜却始终没忘,所以在墓的前面栽下一对树,称谓“神门木”,意示着受到天神的保护。
此时此刻,面对跟资料描述相似的场景,我顿时血脉贲张,把碗一撂,疾步向土丘顶上跑去。在这种杂草丛生的山林地,想要看出挖掘留下的痕迹,只能借用“稻作遗存”勘测法——凡是地底下有人工建筑,上面的植物就会有不同的长势和颜色,不管时隔多少年。只要从高处往下看,就能辨别出轮廓。
我一鼓作气爬到山丘顶,手撑着膝盖往下望,只见残阳下,两棵参天大树的后方果然现出一块长条形的斑纹,那是由稍微发黄的杂草形成。下面有墓穴是肯定的,只是,这里的风水格局比山脚的匈奴墓还要恶——“龙”断头、“砂”穿心、“水”无照而“向”逆行,这四要均成绝煞,分明是困尸之恶地,葬之必绝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