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251节(2 / 4)
霍善道:“你居然也不懂!”
苏轼笑道:“凡事都略懂一点就好,卜算之事更不要沉迷其中。你想想看,若是你连今天起床该哪只脚先穿鞋都能算得清清楚楚,那日子过着还有什么意思?”
霍善想了想,对哦,谁会想过那种一眼就能看到头的日子?
想想就很没趣!
霍善就和苏轼分享起自家小伙伴以及董仲舒他们的星座来。
早期史书记录各类事件并不会具体到哪个日期,一般而言记录到月份已经是非常细致的了,所以很多人的生辰都没被记录下来。
像司马迁自己是个写史书的,他自己的生卒日期也不曾流传下来。
苏轼听霍善报出一长串汉武时期名人的生辰,立刻兴致勃勃地记了下来,准备以后写进自己的文集里为后世史料添砖加瓦!
第230章
孔丘每日出门走走看看, 走累了,便拿出随身带着的书看了起来。
他身量高大,谁看了都得夸一句“长人”,走在街头本就引人注目, 停下来读书的时候更是吸引了不少孩童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问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在霍善这个孩子王的带领下, 西陵城的小孩儿大多都活泼好动且热情好客,一点都不怕生。
想问什么都直接问。
书这东西对许多人来说还是稀罕物, 即使江夏郡的造纸作坊已经遍地开花, 但仅仅一年的生产量还不足以支撑起印刷书籍的需求, 只能堪堪满足进贡、本土市场以及周围各郡的订单而已。
孔丘这些天看的是战国诸子的著作。
春秋时期学问这东西是垄断的,往往只有贵族能够接受教育, 只有贵族能够识文断字, 就连他一度推崇的“礼”, 那也是“礼不下庶人”。
在那个时代里, 庶人是没资格读书的,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求学。
从后人口中说起来, 率先打破这个规则的人,竟是最讲究“以礼治国”的孔子, 他提倡有教无类, 一生收下门徒三千,发出了“百家争鸣”的先声。
战国诸子这些著作中哪怕是不同意他见解的,那也绕不开他这个人,时常拿他出来当反面例子费尽心思反驳他的观点。
孔丘读战国诸子的书, 是一种很新鲜的体验。
就好像他虽然死了, 但他的思想仍散落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像是一颗颗种子似的到处生根发芽。
这些种子有的开出花来,有的长出草来, 有的结出累累硕果,有的无声无息地开了又落。
其中仍自认是他传人的有与他一样辗转各国谋求任用的孟子,也有在稷下学宫“三任祭酒”的荀子。
那孟子虽一生都与他一样无法真正施展胸中抱负,生平著述却在一千多年后再次焕发光彩,成为后世那些读书人与外来学问抗衡的依托。
那稷下学宫聚百家之英才,高谈阔论,各抒己见,想想便觉热闹非凡,而荀子能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足见其才学冠绝当世。
稷下学宫所孕育出来的学问与人才,又如一颗颗种子般散落于世间各处。
孔丘笑了笑,手头拿着什么书便教他们念什么。
有时教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有时教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有时又教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口言之,身必行之”。 ↑返回顶部↑
苏轼笑道:“凡事都略懂一点就好,卜算之事更不要沉迷其中。你想想看,若是你连今天起床该哪只脚先穿鞋都能算得清清楚楚,那日子过着还有什么意思?”
霍善想了想,对哦,谁会想过那种一眼就能看到头的日子?
想想就很没趣!
霍善就和苏轼分享起自家小伙伴以及董仲舒他们的星座来。
早期史书记录各类事件并不会具体到哪个日期,一般而言记录到月份已经是非常细致的了,所以很多人的生辰都没被记录下来。
像司马迁自己是个写史书的,他自己的生卒日期也不曾流传下来。
苏轼听霍善报出一长串汉武时期名人的生辰,立刻兴致勃勃地记了下来,准备以后写进自己的文集里为后世史料添砖加瓦!
第230章
孔丘每日出门走走看看, 走累了,便拿出随身带着的书看了起来。
他身量高大,谁看了都得夸一句“长人”,走在街头本就引人注目, 停下来读书的时候更是吸引了不少孩童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问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在霍善这个孩子王的带领下, 西陵城的小孩儿大多都活泼好动且热情好客,一点都不怕生。
想问什么都直接问。
书这东西对许多人来说还是稀罕物, 即使江夏郡的造纸作坊已经遍地开花, 但仅仅一年的生产量还不足以支撑起印刷书籍的需求, 只能堪堪满足进贡、本土市场以及周围各郡的订单而已。
孔丘这些天看的是战国诸子的著作。
春秋时期学问这东西是垄断的,往往只有贵族能够接受教育, 只有贵族能够识文断字, 就连他一度推崇的“礼”, 那也是“礼不下庶人”。
在那个时代里, 庶人是没资格读书的,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求学。
从后人口中说起来, 率先打破这个规则的人,竟是最讲究“以礼治国”的孔子, 他提倡有教无类, 一生收下门徒三千,发出了“百家争鸣”的先声。
战国诸子这些著作中哪怕是不同意他见解的,那也绕不开他这个人,时常拿他出来当反面例子费尽心思反驳他的观点。
孔丘读战国诸子的书, 是一种很新鲜的体验。
就好像他虽然死了, 但他的思想仍散落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像是一颗颗种子似的到处生根发芽。
这些种子有的开出花来,有的长出草来, 有的结出累累硕果,有的无声无息地开了又落。
其中仍自认是他传人的有与他一样辗转各国谋求任用的孟子,也有在稷下学宫“三任祭酒”的荀子。
那孟子虽一生都与他一样无法真正施展胸中抱负,生平著述却在一千多年后再次焕发光彩,成为后世那些读书人与外来学问抗衡的依托。
那稷下学宫聚百家之英才,高谈阔论,各抒己见,想想便觉热闹非凡,而荀子能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足见其才学冠绝当世。
稷下学宫所孕育出来的学问与人才,又如一颗颗种子般散落于世间各处。
孔丘笑了笑,手头拿着什么书便教他们念什么。
有时教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有时教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有时又教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口言之,身必行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