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95节(3 / 4)
刘彻瞧卫青还真担心上了, 摆摆手说道:“行了, 一句戏言也值得你那么操心。”
卫青便没再多话。
远在江夏郡的霍善哪里知道刘彻差点又随口坑他一把,他正和苏轼读汲黯的来信呢。
霍善上任之后抱着“甭管别人回不回信反正我要给别人写信”的奇思妙想, 积极地往周围那一大圈太守都去信一封,诚心诚意(在他自己看来是这样)向人家请教有什么绝妙的地方治理经验可以传授给他这个官场新丁。
他可是足足四五岁大的年轻人!
苏轼在这边跟着忙活了一整旬, 不是给花灯题字, 就是给花灯作画,还热心地指导众人如何沿街搭花灯架子,打造一个具有大宋特色的元宵灯会。
他的努力也是有回报的,这不, 这就让他等到了汲黯的亲笔回信。
汲黯之所以会回一个小娃娃的信, 不是因为他也在淮阳郡当太守, 更不是因为他和卫青也算旧相识,而是因为……霍善给他们这些“邻居”写信时顺便给送了一叠纸。
纸这东西朝廷去年造了一批, 但因为产量和规模的关系,一时半会还没能普及到地方上。而且霍善还表示年后可以给他们淮阳郡批发新纸,价格公道,订购数量达到一定数目后包送货上门。
这就让汲黯不得不心动了。
别看他已经是个糟老头儿,瞧着还有一股子倔劲,实际上他也是很喜欢研究新鲜事物的。毕竟是个能去刘彻面前表示“陛下您用人可真喜欢后来居上”的家伙,脑子当然灵活得很!
虽然长安那边迟早会给他们安排上,可能提前用谁愿意等呢?
汲黯这次回信,前头洋洋洒洒地给霍善归纳总结了几百字自己当太守的心得,后面才真正进入正题,给霍善送了张已经签名盖章的订购合约,说是期盼能在天气暖和以后收到这批新纸,他想准备一场别开生面的秀才选拔。
为朝廷举荐秀才,那也是他们这些地方官应该做的。
当然,纸张这么珍贵,这些有资格参加秀才选拔的人也是通过重重筛选才有资格应试的。要是敢有人妄想鱼目混珠,他汲黯第一个不放过他!
苏轼看了汲黯的话,只觉自己读史书的感觉没错,这果然是个暴脾气的小老头儿。
只是看到汲黯说是要选秀才,苏轼不免又张嘴就来:“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霍善问苏轼是什么意思。
苏轼说道:“这讲的就是汉末连皇帝都带头卖官鬻爵,底下的人有样学样,所以整个大汉的人才选拔制度彻底坏掉了,选出来的秀才呢,没几个是读过书的;选出来的大孝子呢,都不跟自己父母住一块!”
卖官鬻爵这件事并不是汉末才开始的,早在汉文帝时期,晁错这个改革爱好者就积极上书提议效仿商鞅实施“粟爵粟伍”“武爵武伍”双线并行的政策。
也就是说你想获得爵位或者军中的实职,有两条路子可以走,一条是捐粟,也就是给边关输送军粮;一条则是正儿八经地攒军功。
人家出钱出粮出人把军饷运到边关,也算是军队后勤吧,给个爵位并不过分。
这个政策一路实施到刘彻登基之后,更是因为缺钱打匈奴而大力推广,都快导致整个大汉遍地都是不用服劳役的末等爵了。
所以这也不能说后来汉桓帝、汉灵帝他们胡来,都是刘彻他们这些祖宗带的好头啊!
霍善恍然了悟。
他让人把汲黯的订单拿去排队,自己则是趁着苏轼在那品鉴汲黯真迹的空档提笔给汲黯回信。
回信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不知您对卖官鬻爵这件事有何看法?听说有首童谣叫“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云云,您听说过这种情况吗?您选出来的秀才和孝廉会有这种问题吗?如果有的话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呢?……
苏轼品读完汲黯分享的大汉地方官管理经验,转头一瞧,就见霍善正现学现卖地在信中向汲黯提问。
苏轼:?????
倒也不必这么好学。 ↑返回顶部↑
卫青便没再多话。
远在江夏郡的霍善哪里知道刘彻差点又随口坑他一把,他正和苏轼读汲黯的来信呢。
霍善上任之后抱着“甭管别人回不回信反正我要给别人写信”的奇思妙想, 积极地往周围那一大圈太守都去信一封,诚心诚意(在他自己看来是这样)向人家请教有什么绝妙的地方治理经验可以传授给他这个官场新丁。
他可是足足四五岁大的年轻人!
苏轼在这边跟着忙活了一整旬, 不是给花灯题字, 就是给花灯作画,还热心地指导众人如何沿街搭花灯架子,打造一个具有大宋特色的元宵灯会。
他的努力也是有回报的,这不, 这就让他等到了汲黯的亲笔回信。
汲黯之所以会回一个小娃娃的信, 不是因为他也在淮阳郡当太守, 更不是因为他和卫青也算旧相识,而是因为……霍善给他们这些“邻居”写信时顺便给送了一叠纸。
纸这东西朝廷去年造了一批, 但因为产量和规模的关系,一时半会还没能普及到地方上。而且霍善还表示年后可以给他们淮阳郡批发新纸,价格公道,订购数量达到一定数目后包送货上门。
这就让汲黯不得不心动了。
别看他已经是个糟老头儿,瞧着还有一股子倔劲,实际上他也是很喜欢研究新鲜事物的。毕竟是个能去刘彻面前表示“陛下您用人可真喜欢后来居上”的家伙,脑子当然灵活得很!
虽然长安那边迟早会给他们安排上,可能提前用谁愿意等呢?
汲黯这次回信,前头洋洋洒洒地给霍善归纳总结了几百字自己当太守的心得,后面才真正进入正题,给霍善送了张已经签名盖章的订购合约,说是期盼能在天气暖和以后收到这批新纸,他想准备一场别开生面的秀才选拔。
为朝廷举荐秀才,那也是他们这些地方官应该做的。
当然,纸张这么珍贵,这些有资格参加秀才选拔的人也是通过重重筛选才有资格应试的。要是敢有人妄想鱼目混珠,他汲黯第一个不放过他!
苏轼看了汲黯的话,只觉自己读史书的感觉没错,这果然是个暴脾气的小老头儿。
只是看到汲黯说是要选秀才,苏轼不免又张嘴就来:“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霍善问苏轼是什么意思。
苏轼说道:“这讲的就是汉末连皇帝都带头卖官鬻爵,底下的人有样学样,所以整个大汉的人才选拔制度彻底坏掉了,选出来的秀才呢,没几个是读过书的;选出来的大孝子呢,都不跟自己父母住一块!”
卖官鬻爵这件事并不是汉末才开始的,早在汉文帝时期,晁错这个改革爱好者就积极上书提议效仿商鞅实施“粟爵粟伍”“武爵武伍”双线并行的政策。
也就是说你想获得爵位或者军中的实职,有两条路子可以走,一条是捐粟,也就是给边关输送军粮;一条则是正儿八经地攒军功。
人家出钱出粮出人把军饷运到边关,也算是军队后勤吧,给个爵位并不过分。
这个政策一路实施到刘彻登基之后,更是因为缺钱打匈奴而大力推广,都快导致整个大汉遍地都是不用服劳役的末等爵了。
所以这也不能说后来汉桓帝、汉灵帝他们胡来,都是刘彻他们这些祖宗带的好头啊!
霍善恍然了悟。
他让人把汲黯的订单拿去排队,自己则是趁着苏轼在那品鉴汲黯真迹的空档提笔给汲黯回信。
回信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不知您对卖官鬻爵这件事有何看法?听说有首童谣叫“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云云,您听说过这种情况吗?您选出来的秀才和孝廉会有这种问题吗?如果有的话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呢?……
苏轼品读完汲黯分享的大汉地方官管理经验,转头一瞧,就见霍善正现学现卖地在信中向汲黯提问。
苏轼:?????
倒也不必这么好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