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74节(3 / 4)
但是心里却对金日磾多了几分看重。
这才有了后来的托孤之事。
人狠起来连自己儿子都杀!
不得不说, 金家人都挺懂得大义灭亲, 像金日磾儿子金赏娶了霍光女儿, 到汉宣帝要清算霍家的时候麻溜休妻,勉强让自己的身家性命得以保全。
如今的金日磾瞧着还是少年模样, 恐怕都还没娶妻生子,倒是让诸葛亮这个熟读先汉史的人满心感慨。
金日磾还年轻, 大汉也还年轻, 远没有到后汉那种强弩之末,就连这些天接触的那些大汉基层官吏都有这诸葛亮从未见过的面貌。
他们发自内心地相信大汉将会蒸蒸日上,而他们将来也必将拥有一个好前程。
诸葛亮正沉思着呢,就见一个身量高大的青年骑马而来, 不仅本人如朗朗明月, 那马也叫人眼前一亮, 瞧瞧那花里胡哨的辔头和……更加花里胡哨的马鞍……
诸葛亮还在想是什么人这么张扬,就见霍善不再眼巴巴地看着金日磾手里的木料, 而是兴冲冲朝着来人跑过去。
那人笑着下马,熟练地伸手把霍善捞进怀里。
一大一小凑在一起,诸葛亮就看出来了,这明显是亲父子。
这就是传说中的冠军侯吗?
历朝历代的人对卫霍的观感都挺复杂,无可否认卫霍二人确实是抗击匈奴、开疆拓土的能人,在此之前中原帝国从未想过可以开拓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
无数中原没有的物产经由他们拓出的那条道路进入中原,胡麻、胡椒、胡桃、胡瓜、葡萄、苜蓿等等,也都来到中原人或者中原马的餐桌之上……
但是随着卫霍两位将星的惊鸿一现,给了刘彻一种不切实际的错觉:我只要随便扒拉个人,给他们兵、给他们马,他们就可以为我建立不世功勋。
这就导致后来大汉对外战争中的好几次失利。
兵马耗光了,国力耗空了,刘彻也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决定,卫青和霍去病可以,其他人为什么不可以?肯定是他们不够用心!
而后君臣相疑、父子相疑,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最终只能把皇位交托给年仅八岁的幼子。
卫青和霍去病的战绩是难以效仿的,即使是在国力鼎盛的汉武一朝,也只出了他们舅甥俩这么一双将星。即便刘彻给了旁人相似的机会,他们也打不出同样的功绩。
这也是许多人不爱夸卫霍的原因,树立榜样是希望后人能向榜样学习的,这种学不了的基本都是……默契地少提几句,生怕有人生出效仿之心。
这种心理其实古今皆通。
比如在读书至上的时代出了个辍学也特别有出息的人,哪个当父母的敢给自己孩子大说特说这么个存在?
聪明点的孩子可能会琢磨:他是什么出身?父母支不支持他的决定?他辍学前碰上什么大好机遇?是不是结交了什么厉害人脉?他本身是不是有抓住机会的能力?
笨孩子可能就只有这么一个想法:看看吧,人家不读书也能出人头地,我凭什么要读书!好耶!辍学!辍学!辍学!
这就是典型的“学我者死”。
想到汉末这大好江山快嚯嚯完了,诸葛亮心情更加复杂了。也许天下大势便是如此,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他们这些汉末之人也只能从前人留下的只言片语里一窥大汉昔日的峥嵘。
另一边的霍善见到他爹,那当然是高兴得不得了。他想到霍去病还没见过诸葛亮,被霍去病抱起来后就嘀嘀咕咕地和霍去病说悄悄话。
只是小孩子说话一贯是没重点的,一时说他会做馒头,一时说他会做米线,一时又说他正在教大家做木牛和流马。
霍去病听得一阵沉默。
所以这诸葛亮是个会做木匠活的厨子?! ↑返回顶部↑
这才有了后来的托孤之事。
人狠起来连自己儿子都杀!
不得不说, 金家人都挺懂得大义灭亲, 像金日磾儿子金赏娶了霍光女儿, 到汉宣帝要清算霍家的时候麻溜休妻,勉强让自己的身家性命得以保全。
如今的金日磾瞧着还是少年模样, 恐怕都还没娶妻生子,倒是让诸葛亮这个熟读先汉史的人满心感慨。
金日磾还年轻, 大汉也还年轻, 远没有到后汉那种强弩之末,就连这些天接触的那些大汉基层官吏都有这诸葛亮从未见过的面貌。
他们发自内心地相信大汉将会蒸蒸日上,而他们将来也必将拥有一个好前程。
诸葛亮正沉思着呢,就见一个身量高大的青年骑马而来, 不仅本人如朗朗明月, 那马也叫人眼前一亮, 瞧瞧那花里胡哨的辔头和……更加花里胡哨的马鞍……
诸葛亮还在想是什么人这么张扬,就见霍善不再眼巴巴地看着金日磾手里的木料, 而是兴冲冲朝着来人跑过去。
那人笑着下马,熟练地伸手把霍善捞进怀里。
一大一小凑在一起,诸葛亮就看出来了,这明显是亲父子。
这就是传说中的冠军侯吗?
历朝历代的人对卫霍的观感都挺复杂,无可否认卫霍二人确实是抗击匈奴、开疆拓土的能人,在此之前中原帝国从未想过可以开拓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
无数中原没有的物产经由他们拓出的那条道路进入中原,胡麻、胡椒、胡桃、胡瓜、葡萄、苜蓿等等,也都来到中原人或者中原马的餐桌之上……
但是随着卫霍两位将星的惊鸿一现,给了刘彻一种不切实际的错觉:我只要随便扒拉个人,给他们兵、给他们马,他们就可以为我建立不世功勋。
这就导致后来大汉对外战争中的好几次失利。
兵马耗光了,国力耗空了,刘彻也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决定,卫青和霍去病可以,其他人为什么不可以?肯定是他们不够用心!
而后君臣相疑、父子相疑,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最终只能把皇位交托给年仅八岁的幼子。
卫青和霍去病的战绩是难以效仿的,即使是在国力鼎盛的汉武一朝,也只出了他们舅甥俩这么一双将星。即便刘彻给了旁人相似的机会,他们也打不出同样的功绩。
这也是许多人不爱夸卫霍的原因,树立榜样是希望后人能向榜样学习的,这种学不了的基本都是……默契地少提几句,生怕有人生出效仿之心。
这种心理其实古今皆通。
比如在读书至上的时代出了个辍学也特别有出息的人,哪个当父母的敢给自己孩子大说特说这么个存在?
聪明点的孩子可能会琢磨:他是什么出身?父母支不支持他的决定?他辍学前碰上什么大好机遇?是不是结交了什么厉害人脉?他本身是不是有抓住机会的能力?
笨孩子可能就只有这么一个想法:看看吧,人家不读书也能出人头地,我凭什么要读书!好耶!辍学!辍学!辍学!
这就是典型的“学我者死”。
想到汉末这大好江山快嚯嚯完了,诸葛亮心情更加复杂了。也许天下大势便是如此,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他们这些汉末之人也只能从前人留下的只言片语里一窥大汉昔日的峥嵘。
另一边的霍善见到他爹,那当然是高兴得不得了。他想到霍去病还没见过诸葛亮,被霍去病抱起来后就嘀嘀咕咕地和霍去病说悄悄话。
只是小孩子说话一贯是没重点的,一时说他会做馒头,一时说他会做米线,一时又说他正在教大家做木牛和流马。
霍去病听得一阵沉默。
所以这诸葛亮是个会做木匠活的厨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