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1 / 4)
冬天,她很少骑自行车出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保护皮肤,防长冻疮。偶尔骑车出门,都会戴平常很少用的那双皮手套——这双手套原本是属于毛爸的,毛思嘉用这个大小不合,所以很少用。
院子里空地就这么大,杨雪燕为了洗衣服也在水龙头水泥池子旁,所以一抬头就能看到毛思嘉那双白的发光,水嫩嫩的手。低头再看自己的手,不是红通通,而是肿的厉害,透出紫色,上面甚至有两条裂口,心里立刻各种不是滋味儿起来。
不合时宜的话脱口而出。
“那可不是劳动人民的手,是小布尔乔亚呢...”其实她自己也可能不太懂什么叫做‘小布尔乔亚’,只是学到了这个词,就到处用上了。
原本其乐融融的气氛一下变得没那么好了,几个院儿里的大妈大婶你看我我看你,笑了笑,都不说话。然而就是这样的反应让杨雪燕更加不忿了——这都怎么了,人民群众连一点儿觉悟都没有了吗?
毛思嘉那样的难道不应该批判?自己这样的难道不应该赞扬?
杨雪燕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可笑,这个时候社会氛围如此,受到影响的何止是孩子,连有了成熟思想的大人也不例外!很多孩子有类似想法,并不是口头说说,他们是真的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只是,家常过日子的胡同大妈大婶,大多没有那么强烈的情怀。过日子就那么回事儿,怎么可能到处计较!
杨雪燕这话她们肯定不能直接说‘错’,但还是会觉得她这是没事儿找事儿,好端端的要找不痛快!她说的东西难道大家不知道?但是招人喜欢就是招人喜欢!就像这个时候大家甚至会觉得女孩子长得过于漂亮本身就是一种资产阶级情调,可轮到找对象的时候,大家还是喜欢长得好看的!
不只是找对象的男青年这么觉得,家长也这么觉得!孩子对象长相太磕掺,最后丢脸的是自家!
所以表面上不说什么,心里却是更觉得杨雪燕这孩子太计较了。再加上她本来就常常针对毛思嘉,更添上一个‘刻薄’的评价。
从小到大杨雪燕都是这样,毛思嘉早就习惯了,所以也不把她这回挑事儿放在心上,等到第二天上学,她就全然忘了这件事。
“思嘉你就好了,不用担心这些事...”于欣在学校的时候深深叹了口气。
毛思嘉知道她为什么这么说,还是为了留城的事情——现在他们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现在又没有高中,大学更是可望不可即!如果不去当兵(实际上他们也不够当兵的年纪),他们就得面对留城还是不留城的问题了。
当然,这个问题的结果也不受他们自己控制。
除了极个别人外,大家肯定是想要留城的,但问题是留城是很难的!过去几年知识青年大多都去了农村的广阔天地,有机会留城的简直凤毛麟角!
学校和开进学校的工宣队会咨询他们是否留城,但是这种咨询也就是一个过场而已,并不是说想要留下就能留下!与其说是咨询,还不如说是劝说,让想要留城的学生们同意去农村。
当然了,就算最后没有同意也没什么,该怎么安排的依旧怎么安排,可以说尽力劝说只是让场面好看一些。少数学生‘顽抗’并不算什么,但太多学生们闹起来,总是不好看的。
而且这个时候的风向就是这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领导人提出,然后青年响应支持的!至少在外界看来,这是奉献精神、青年自觉等高尚情操在支持,真的变成强迫,那就不美了。
于欣也想留城,但是她没有留城理由。她的各种条件,没有一条是支持她留城的。
毛思嘉当然也想于欣留城,于欣是她最好的朋友,她不想和她分开,以后只能靠通信联系。另外,她很清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怎么回事,这件事本身而言并没有错,时代背景在那里,这样能够极大缓解城市人口负担...这个时候的工业并不能让城市消化更多人口了。
但是,落到自己亲近的人身上,是不能这样有‘大局眼光’的。
知识青年在乡村生活肯定不如在城市时,毛思嘉经过学农已经很清楚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和二十一世纪的农村是两回事!这个时候的农村条件差到什么程度?差到上厕所都不用纸(绝大部分的农村都是如此)!
这还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事实上,类似的事还有很多!
当初她学农时已经感受到这么多了,更不要说真的长期生活在农村了!学农时做的农活和真正扎根农村时做的农活,那能是一样的吗?必然不同啊!
至于扎根农村之后的婚姻问题,回城潮中做的选择,留下的时代伤痕...这就更不用说了。
但这件事毛思嘉怎么想根本不重要,哪怕她有几十年后的一些见识,在这件事上她也没办法。
“对啊对啊,毛思嘉就好了,根本不用担心这事儿了。”旁边一女同学语气挺沉重的。
毛思嘉只能礼貌地笑笑,这个时候她说什么都不合适。高高兴兴地接受这个说法,别人当她炫耀。可要是她摆出愁眉苦脸的样子,那凭什么呢?因为独生子女的身份,她已经获得了别人求都求不来的留城机会!她要是愁眉苦脸,恐怕人人都要觉得她装模作样,特别虚伪了!
而且毛思嘉也注意到了,最近班上不少人,无论男女,都用一种羡慕嫉妒恨的眼神看她。这件事她倒是毫不意外...谁让她一点儿波折都没有地拿到留城机会了呢!相比起她来,将会去到农村广阔天地的同学们,要接受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人生! ↑返回顶部↑
院子里空地就这么大,杨雪燕为了洗衣服也在水龙头水泥池子旁,所以一抬头就能看到毛思嘉那双白的发光,水嫩嫩的手。低头再看自己的手,不是红通通,而是肿的厉害,透出紫色,上面甚至有两条裂口,心里立刻各种不是滋味儿起来。
不合时宜的话脱口而出。
“那可不是劳动人民的手,是小布尔乔亚呢...”其实她自己也可能不太懂什么叫做‘小布尔乔亚’,只是学到了这个词,就到处用上了。
原本其乐融融的气氛一下变得没那么好了,几个院儿里的大妈大婶你看我我看你,笑了笑,都不说话。然而就是这样的反应让杨雪燕更加不忿了——这都怎么了,人民群众连一点儿觉悟都没有了吗?
毛思嘉那样的难道不应该批判?自己这样的难道不应该赞扬?
杨雪燕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可笑,这个时候社会氛围如此,受到影响的何止是孩子,连有了成熟思想的大人也不例外!很多孩子有类似想法,并不是口头说说,他们是真的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只是,家常过日子的胡同大妈大婶,大多没有那么强烈的情怀。过日子就那么回事儿,怎么可能到处计较!
杨雪燕这话她们肯定不能直接说‘错’,但还是会觉得她这是没事儿找事儿,好端端的要找不痛快!她说的东西难道大家不知道?但是招人喜欢就是招人喜欢!就像这个时候大家甚至会觉得女孩子长得过于漂亮本身就是一种资产阶级情调,可轮到找对象的时候,大家还是喜欢长得好看的!
不只是找对象的男青年这么觉得,家长也这么觉得!孩子对象长相太磕掺,最后丢脸的是自家!
所以表面上不说什么,心里却是更觉得杨雪燕这孩子太计较了。再加上她本来就常常针对毛思嘉,更添上一个‘刻薄’的评价。
从小到大杨雪燕都是这样,毛思嘉早就习惯了,所以也不把她这回挑事儿放在心上,等到第二天上学,她就全然忘了这件事。
“思嘉你就好了,不用担心这些事...”于欣在学校的时候深深叹了口气。
毛思嘉知道她为什么这么说,还是为了留城的事情——现在他们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现在又没有高中,大学更是可望不可即!如果不去当兵(实际上他们也不够当兵的年纪),他们就得面对留城还是不留城的问题了。
当然,这个问题的结果也不受他们自己控制。
除了极个别人外,大家肯定是想要留城的,但问题是留城是很难的!过去几年知识青年大多都去了农村的广阔天地,有机会留城的简直凤毛麟角!
学校和开进学校的工宣队会咨询他们是否留城,但是这种咨询也就是一个过场而已,并不是说想要留下就能留下!与其说是咨询,还不如说是劝说,让想要留城的学生们同意去农村。
当然了,就算最后没有同意也没什么,该怎么安排的依旧怎么安排,可以说尽力劝说只是让场面好看一些。少数学生‘顽抗’并不算什么,但太多学生们闹起来,总是不好看的。
而且这个时候的风向就是这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领导人提出,然后青年响应支持的!至少在外界看来,这是奉献精神、青年自觉等高尚情操在支持,真的变成强迫,那就不美了。
于欣也想留城,但是她没有留城理由。她的各种条件,没有一条是支持她留城的。
毛思嘉当然也想于欣留城,于欣是她最好的朋友,她不想和她分开,以后只能靠通信联系。另外,她很清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怎么回事,这件事本身而言并没有错,时代背景在那里,这样能够极大缓解城市人口负担...这个时候的工业并不能让城市消化更多人口了。
但是,落到自己亲近的人身上,是不能这样有‘大局眼光’的。
知识青年在乡村生活肯定不如在城市时,毛思嘉经过学农已经很清楚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和二十一世纪的农村是两回事!这个时候的农村条件差到什么程度?差到上厕所都不用纸(绝大部分的农村都是如此)!
这还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事实上,类似的事还有很多!
当初她学农时已经感受到这么多了,更不要说真的长期生活在农村了!学农时做的农活和真正扎根农村时做的农活,那能是一样的吗?必然不同啊!
至于扎根农村之后的婚姻问题,回城潮中做的选择,留下的时代伤痕...这就更不用说了。
但这件事毛思嘉怎么想根本不重要,哪怕她有几十年后的一些见识,在这件事上她也没办法。
“对啊对啊,毛思嘉就好了,根本不用担心这事儿了。”旁边一女同学语气挺沉重的。
毛思嘉只能礼貌地笑笑,这个时候她说什么都不合适。高高兴兴地接受这个说法,别人当她炫耀。可要是她摆出愁眉苦脸的样子,那凭什么呢?因为独生子女的身份,她已经获得了别人求都求不来的留城机会!她要是愁眉苦脸,恐怕人人都要觉得她装模作样,特别虚伪了!
而且毛思嘉也注意到了,最近班上不少人,无论男女,都用一种羡慕嫉妒恨的眼神看她。这件事她倒是毫不意外...谁让她一点儿波折都没有地拿到留城机会了呢!相比起她来,将会去到农村广阔天地的同学们,要接受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人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