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6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是那种有组织的、为了谋取特定利益的行动,比如黑帮火拼、抢银行、战争之类,而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乐趣”就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小至同学故意绊了你一跤、考试时借走橡皮不还,大至愉快杀人、强奸、虐待。
  当这种恶意的行为临头,除了疼痛和愤怒,必定会诞生的问题是:为什么是我?
  针对性的恶意像是个标记,鲜明地把个人标示出来。“我”不再是悠闲地待在群体中的“我们”之一。
  为什么不是同桌的小红?
  为什么不是旁边穿吊带的女孩?
  为什么不是弟弟?
  为什么不是那个大嘴巴的同事?
  为什么不是住隔壁的老头?
  一旦明白这种来自同类的恶意毫无道理,选中自己甚至只是随机,对周围环境的安全认知就会全面崩塌。一切都不再可信,一切都值得怀疑。
  如果能及时给予足够的保护和爱,个人或许能够重新平衡感知,而不至于对危险过敏。但如果没有这一步骤,甚至遭受持续的精神和肉体暴力,或许就会达成认知扭曲的第一步。
  笔者认为这才是书中反复描写侦探和罪犯童年虐待经历的理由。尤其是在罪犯的回忆中,他遭受的虐待和他杀人的场景混合在一起,笔触堪称优美,甚至带着称颂。这正反映了他成年后心智的扭曲,他的犯罪行为是在复现儿时的遭遇。
  而侦探那边,从其自比为“大海”可知(尼采2007,8),他试图通过成为“超人”来容纳童年的痛苦。但从最后的结局来看,他并没有成功,就像曾经的尼采那样。
  评论到此结束。
  教授或者助教用红色的笔在余下的空白上打了分数:c+。
  后附批语:
  1.建议使用规范的论文格式,写够字数。
  2.观点新奇,但作为阅读课的作业,请优先从文本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评述。如果试图联系哲学概念进行讨论,请结合文本论证加入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就这一概念如何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展开论述。
  3.建议读完全书,请勿仅凭联想就直接引用头十页的内容。
  说明:文中使用了里尔克《秋日》的第一句:“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北岛译)“毫无道理的恶意”,这个说法来自伊坂幸太郎《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寄物柜》。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