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2)
而诸如此类的想法,他还有很多。
比如说他喜欢喝温水,夏天除外,自然是冰水最好,但冬天的话,他不喜欢喝热水,不是不能喝,而是相对于来讲,不冰的温水更符合他的要求,因为太热的烫嘴,他喝水不喜欢小口小口的抿。
所以他就想,能不能在现有的保温杯上加一个小装置,加热的,也不需要加热太强,热的温水就好,毕竟也不是到处都有饮水机的,商店里卖的矿泉水和饮料,在冬天卖的也不是温饮料,这个时候如果有保温杯可以“加温”一下,是不是会方便许多?
可问题又来了,首先他不懂这种技术,其次他无法估计成本,虽然这个设想的装置应该不大,但保温杯本来也不大,“装置”达不到芯片大小的程度的话,会不会很占地方,从而让保温杯体积变大?要知道,保温杯太大的话,携带也是不方便的。
还有价格的定位,产品的推广,甚至研发等等等等,又怎么整?
所以,只能到此为止吧……
曾经,还在无忧的年龄,相信很多人都一样,都有过奇思妙想,因为那个时候还没到我们承担社会压力的阶段,所以我们“胡思乱想”的空间会变得广阔。
但现实毕竟是现实,我们生活于此,就要考虑到它,而个人的勇气和经历,也是现实的一部分。
到底是因为电子厂到年关的萧条,厂里没什么订单,也就是没什么活,一整个月也上不了什么班,几乎处在五天八小时的阶段。
五天八小时,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工作时间,奈何,能达到这个标准的,要么特别牛掰,要么干脆没什么工资。
吃吃喝喝几百块,水电费和住宿费之类的再一扣,一个月两千零二十块的工资,到手才一千块出头的样子,怎么干?一个月一千块钱的工资,放在以前还行,放到现在,尤其还是个年轻大小伙子的身上,确实有些惨不忍睹。
而且若是上了班,年底的时候就更不好回了,所谓春运有多挤,不用想都知道。
所以,与其为了那千把块留在这里,还不如提前走人呢,毕竟他也没打算长驻于一个电子厂。
阳历二月份的春节,他们十二月底就回了家,距离春节还有一个月多点儿,但即使是如此,坐火车也是颇为拥挤的,好在他有“先见之明”,干脆的选择了硬卧,虽然随机到了上铺比较麻烦,但怎么着也是躺着,而且一人一铺位,比硬座车厢可宽敞的多了,但代价就是多花了一百多块钱。
放在平时的话,他多半是不舍得的,总旅程也就十二三个小时,算不得多长,忍一忍,却能省一百多块钱,他肯定会选择硬座,但毕竟是到了年关,在外拼搏也好,游荡也罢,辛辛苦苦了差不多一年,就当犒劳犒劳自己了。
回家的时候,他们俩都没有和家里的人提前通知,到了车站,也没有让家里人去接,毕竟都不是小孩子了,二十多的人了,而且又不是摸不回家,自前些年镇上通了城际公交车之后,他们回家就变得方便多了,只需要坐两趟公交车就能到村口,别提有多方便了。
什么城市大规模规划,发展之类的,他们不太懂,老百姓大多也都不会太关心,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就不说村里那些几十岁的老人了,就单单是他自己,二十年来家乡的变化,他可都看在眼里。
以前村里面的土路,一下雨那特么就不能走人,穿着长筒胶鞋都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像什么自行车摩托车,下了雨谁敢骑?走不了两条街就给你卡死,车轱辘里全是湿泥,搞不好还得陷进个泥坑里,要多烦人有多烦人。
后来修了路,柏油路,对比于以前的土路,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还有村里的土房子,沿袭到他小时候的,那个没有长久的历史?年久失修,下雨就总漏,但能怎么办?翻修瓦房?显然不现实,于是就生出了各种办法。石棉瓦遮盖啊,木板遮盖啊,有的还用塑料布,贯彻的就是缝缝补补的方针。
后来,起头是因为多了许多厂,铁箱厂,给在家务农的人提供了工作岗位,村里的人很多都一直待在了厂里,十多年吧,存个小百万都差不多了,毕竟吃住都在家,平时骑个自行车电动车,甚至步行几分钟就能赶到,方便,也省钱。而存了钱,就能盖房子,早在距离现在好几年前,整个村里两三百户人家就都盖了房子。
除了……
他家,还有村里几座废弃的宅院……
他没有军人一般的忠诚,做不到如军人一般一切为了祖国,这一点他必须承认,所以他也不会嘘吹政府多好多好。但政府落实在他,以及在他周围人的身上的政策,确实对他们产生了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即使站在完全独立的角度上,赞美与贬低之间,他也只能选择前者。
鼓励创业政策,医保卡,通自来水,土地政策,乃至于这两年村里人买个空调,大队里还给补贴,一家只限一台,两千多的空调,直接补贴一半,这些都是政府的惠民政策,于此,你还能说政府不够照顾你么?
“叔,这是上班儿去吗?”
“咦?优优回来了。”
优优是他的小名,奶奶给气的,大概是希望他能很优秀吧,优秀的优,所以打小周围的人就这么叫他。
但因为父亲的不务正业,村里人其实大多都对他家有些“看法”,导致他从小就有些沉默寡言,很多时候见了村里的人,他都不一定会打招呼,而村子里仅有的几个熟络的人,眼前的这个小叔算是一个。
当然不是亲叔,只是街坊邻居之间辈分的一个称谓,小叔比他大不了几岁,好像是大了……七岁多吧,他还记得小时候经常是小叔带他玩儿,两人之间关系还算可以。 ↑返回顶部↑
比如说他喜欢喝温水,夏天除外,自然是冰水最好,但冬天的话,他不喜欢喝热水,不是不能喝,而是相对于来讲,不冰的温水更符合他的要求,因为太热的烫嘴,他喝水不喜欢小口小口的抿。
所以他就想,能不能在现有的保温杯上加一个小装置,加热的,也不需要加热太强,热的温水就好,毕竟也不是到处都有饮水机的,商店里卖的矿泉水和饮料,在冬天卖的也不是温饮料,这个时候如果有保温杯可以“加温”一下,是不是会方便许多?
可问题又来了,首先他不懂这种技术,其次他无法估计成本,虽然这个设想的装置应该不大,但保温杯本来也不大,“装置”达不到芯片大小的程度的话,会不会很占地方,从而让保温杯体积变大?要知道,保温杯太大的话,携带也是不方便的。
还有价格的定位,产品的推广,甚至研发等等等等,又怎么整?
所以,只能到此为止吧……
曾经,还在无忧的年龄,相信很多人都一样,都有过奇思妙想,因为那个时候还没到我们承担社会压力的阶段,所以我们“胡思乱想”的空间会变得广阔。
但现实毕竟是现实,我们生活于此,就要考虑到它,而个人的勇气和经历,也是现实的一部分。
到底是因为电子厂到年关的萧条,厂里没什么订单,也就是没什么活,一整个月也上不了什么班,几乎处在五天八小时的阶段。
五天八小时,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工作时间,奈何,能达到这个标准的,要么特别牛掰,要么干脆没什么工资。
吃吃喝喝几百块,水电费和住宿费之类的再一扣,一个月两千零二十块的工资,到手才一千块出头的样子,怎么干?一个月一千块钱的工资,放在以前还行,放到现在,尤其还是个年轻大小伙子的身上,确实有些惨不忍睹。
而且若是上了班,年底的时候就更不好回了,所谓春运有多挤,不用想都知道。
所以,与其为了那千把块留在这里,还不如提前走人呢,毕竟他也没打算长驻于一个电子厂。
阳历二月份的春节,他们十二月底就回了家,距离春节还有一个月多点儿,但即使是如此,坐火车也是颇为拥挤的,好在他有“先见之明”,干脆的选择了硬卧,虽然随机到了上铺比较麻烦,但怎么着也是躺着,而且一人一铺位,比硬座车厢可宽敞的多了,但代价就是多花了一百多块钱。
放在平时的话,他多半是不舍得的,总旅程也就十二三个小时,算不得多长,忍一忍,却能省一百多块钱,他肯定会选择硬座,但毕竟是到了年关,在外拼搏也好,游荡也罢,辛辛苦苦了差不多一年,就当犒劳犒劳自己了。
回家的时候,他们俩都没有和家里的人提前通知,到了车站,也没有让家里人去接,毕竟都不是小孩子了,二十多的人了,而且又不是摸不回家,自前些年镇上通了城际公交车之后,他们回家就变得方便多了,只需要坐两趟公交车就能到村口,别提有多方便了。
什么城市大规模规划,发展之类的,他们不太懂,老百姓大多也都不会太关心,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就不说村里那些几十岁的老人了,就单单是他自己,二十年来家乡的变化,他可都看在眼里。
以前村里面的土路,一下雨那特么就不能走人,穿着长筒胶鞋都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像什么自行车摩托车,下了雨谁敢骑?走不了两条街就给你卡死,车轱辘里全是湿泥,搞不好还得陷进个泥坑里,要多烦人有多烦人。
后来修了路,柏油路,对比于以前的土路,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还有村里的土房子,沿袭到他小时候的,那个没有长久的历史?年久失修,下雨就总漏,但能怎么办?翻修瓦房?显然不现实,于是就生出了各种办法。石棉瓦遮盖啊,木板遮盖啊,有的还用塑料布,贯彻的就是缝缝补补的方针。
后来,起头是因为多了许多厂,铁箱厂,给在家务农的人提供了工作岗位,村里的人很多都一直待在了厂里,十多年吧,存个小百万都差不多了,毕竟吃住都在家,平时骑个自行车电动车,甚至步行几分钟就能赶到,方便,也省钱。而存了钱,就能盖房子,早在距离现在好几年前,整个村里两三百户人家就都盖了房子。
除了……
他家,还有村里几座废弃的宅院……
他没有军人一般的忠诚,做不到如军人一般一切为了祖国,这一点他必须承认,所以他也不会嘘吹政府多好多好。但政府落实在他,以及在他周围人的身上的政策,确实对他们产生了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即使站在完全独立的角度上,赞美与贬低之间,他也只能选择前者。
鼓励创业政策,医保卡,通自来水,土地政策,乃至于这两年村里人买个空调,大队里还给补贴,一家只限一台,两千多的空调,直接补贴一半,这些都是政府的惠民政策,于此,你还能说政府不够照顾你么?
“叔,这是上班儿去吗?”
“咦?优优回来了。”
优优是他的小名,奶奶给气的,大概是希望他能很优秀吧,优秀的优,所以打小周围的人就这么叫他。
但因为父亲的不务正业,村里人其实大多都对他家有些“看法”,导致他从小就有些沉默寡言,很多时候见了村里的人,他都不一定会打招呼,而村子里仅有的几个熟络的人,眼前的这个小叔算是一个。
当然不是亲叔,只是街坊邻居之间辈分的一个称谓,小叔比他大不了几岁,好像是大了……七岁多吧,他还记得小时候经常是小叔带他玩儿,两人之间关系还算可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