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节(2 / 4)
铁匠家门前已经换了扇新门,崭新的门,未刷漆的,质朴得很,谭振业问谭振兴,“大哥不踹吗?”
“又踹坏了怎么办?”一扇门人家不和你计较,两扇门还能不和你计较?谭振兴蹭了蹭脚底,老实道,“不踹了。”
谭振业推谭振学,“二哥你去。”
谭振学明白谭振业的意思,毫不客气的上前,抬脚狠踹了两下,谭振兴看得瞠目,要知道,谭振学踹得比他重多了,门框直接摇晃了两下,他忙上前劝谭振学,“你轻点,踹坏了怎么办,走走走,赶紧走。”
传到谭盛礼耳朵里,他都不知道要挨多少棍子哟。
尽管他劝谭振学轻点,奈何铁匠的院门不争气,几天又被踹坏了,这次谭振兴注意到门里边是落了门闩的,也就说铁匠家有人,谭振兴拉起谭振学的手撒腿就跑,生怕铁匠追出来要他们赔偿,奇怪的是,铁匠好像不知道谁人所为,也没有告诉其他人。
然后,谭振兴就眼睁睁看着谭振学踹坏门后,谭振业又踹坏了门,接着谭生隐,轮流踹坏了铁匠家的门。
到过年,铁匠家换了四扇门,邻里老人家耳朵背,隐约听到清晨有声音响起,不禁怀疑是贼,“冬山,是不是有贼了啊...”
铁匠解释,“风大了点而已,没事的。”
老太太想想也是,城里贼多,少有往这片来的,不过还是提醒邻里警醒些,别不小心被偷了。
谭盛礼也收到了消息,是老太太亲自上门说的,完了宽他的心,“你也别紧张,咱们这片少有进贼,太平得很。”以前热闹时经常发生进贼的事儿,后来人们搬走,来的贼少了,也有那不死心的,青天白日翻墙入室,运气不好,碰到铁匠,被铁匠送去衙门,打板子又坐监,几次过后,贼也不来了。
想到过去,老太太话又多了起来,和谭盛礼说,“以前咱们这片很热闹的...”有的话,很多年不曾和外人说起了,实在还想撮合谭佩玉和徐冬山,老太太忍不住想说说以前的平安街。
以前的平安街不输现在的长安街,住的多是市井百姓,走南闯北的生意人也多,清晨的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光私塾这条街就有两个,是一对父子开的,老夫子规矩严苛,小夫子性格有趣,父子两很受欢迎,其他街的人家都把孩子送到这来求学。
更别说街上的摊贩了,从街头到街尾,卖什么的都有,过年更是人多。
客栈,酒馆,茶肆,这条街是最多的,直到有天,周围住的人开始出事了,先是私塾的老夫子,授课时晕厥,倒地后就没了呼吸,衙门派人来也未查出什么原因,当晚,客栈有个姑娘遇到歹人,跳楼自杀了,不出两天,对面巷子的婆子突然提刀在街上砍人,砍伤了好几个。
不知谁说的,这片风水不好,好好的人住在这也会出事。
起初没人信,谁知不到半个月,又出现了死人的事儿,商人们怕了,不敢再来,街上突然冷清许多,然后,商户们也纷纷搬了出去,等旁边街开起棺材铺,这边就更无人问津了。
“恍惚十来年过去了,说来也怪,我们在这住到现在都没事。”巷子里的人,有人生来就住在这,有人是嫁过来的,热闹时住着高兴,冷清时住着安宁,她们不是没想过搬走,终究是舍不得,而且,连她们都搬走了,以后谁还肯来啊。
外人只说风水不好,却也说不出不好在哪儿,好好的街,就这么落败了,说实话,老太太多少有点不甘心。
就当她骨子里护短吧,听不得外人说平安街不好,她继续住着,或许哪天离开的人们就回来了呢,“我和谭老爷说这个没有其他的意思,咱们这的老人,都长寿......冬山也和外人解释过,没人听罢了......”
谭盛礼不知还有这个原因,城里人多,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出了事后,人云亦云传得邪乎罢了,谭盛礼安慰了老太太两句,问起街边的书铺来,老太太道,“那书铺是私塾老夫子的,老夫子死后,外边有很多闲言碎语,老夫子儿子关了私塾,直到后边又死人,他妻子不同意继续住在这,要他搬走,临走前,他把书铺卖给了冬山爹,冬山爹死后就由冬山守着的,里边的书都是冬山自己抄的......”
老夫子德高望重,冬山接手后就没调整过书价。
冬山心里,终究是盼着人们能回来的。
“冬山这孩子认死理,我们劝他搬出去,他不肯,说如果他也走了,平安街怕是连安宁都没了,我明白他的意思,外人地痞无赖怎么闹,都不敢往这片来,就是冬山守着的,有时我老婆子也纳闷,你说在长安街的孩子这么多,怎么就冬山留下了呢?”她有子孙,儿子在外边置了宅子,孙子在私塾读书,少有回来,平日也就冬山帮衬着她们这群人了。
寒风刺骨,拂过老太太布满风霜的脸,谭盛礼上前半步,替她挡住风,“有你们陪着他,他想来不孤独的。”
谭盛礼又问了两句徐家的事,老太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冬山爹是周围出了名的铁匠,以前在街上有个铁匠铺,在书铺隔壁,老夫子经常夸冬山性格老实,心性坚定,若是读书定有番作为的,冬山爹听老夫子的话,送冬山去私塾读书,冬山聪明,跟着老夫子学了很多本领。
但科举制度等级森严,冬山再有出息,都无法走科举的路子出人头地。
那时她们没少替冬山惋惜,冬山不觉得有什么,忙时打铁,闲暇时抄书......
“谭老爷,我知道你和旁人不同,不是看人出身的......”说到这,老太太止住了,冬山不让她再提和大姑娘的亲事,冬山说谭老爷性情宽厚,再三提及难免会感到为难,老太太叹气,“罢了,不说了,冬山这孩子好啊。”
她如果有适婚的女儿,定是要把她许配给冬山的,奈何她没有,而孙女的婚事,轮不到她做主。 ↑返回顶部↑
“又踹坏了怎么办?”一扇门人家不和你计较,两扇门还能不和你计较?谭振兴蹭了蹭脚底,老实道,“不踹了。”
谭振业推谭振学,“二哥你去。”
谭振学明白谭振业的意思,毫不客气的上前,抬脚狠踹了两下,谭振兴看得瞠目,要知道,谭振学踹得比他重多了,门框直接摇晃了两下,他忙上前劝谭振学,“你轻点,踹坏了怎么办,走走走,赶紧走。”
传到谭盛礼耳朵里,他都不知道要挨多少棍子哟。
尽管他劝谭振学轻点,奈何铁匠的院门不争气,几天又被踹坏了,这次谭振兴注意到门里边是落了门闩的,也就说铁匠家有人,谭振兴拉起谭振学的手撒腿就跑,生怕铁匠追出来要他们赔偿,奇怪的是,铁匠好像不知道谁人所为,也没有告诉其他人。
然后,谭振兴就眼睁睁看着谭振学踹坏门后,谭振业又踹坏了门,接着谭生隐,轮流踹坏了铁匠家的门。
到过年,铁匠家换了四扇门,邻里老人家耳朵背,隐约听到清晨有声音响起,不禁怀疑是贼,“冬山,是不是有贼了啊...”
铁匠解释,“风大了点而已,没事的。”
老太太想想也是,城里贼多,少有往这片来的,不过还是提醒邻里警醒些,别不小心被偷了。
谭盛礼也收到了消息,是老太太亲自上门说的,完了宽他的心,“你也别紧张,咱们这片少有进贼,太平得很。”以前热闹时经常发生进贼的事儿,后来人们搬走,来的贼少了,也有那不死心的,青天白日翻墙入室,运气不好,碰到铁匠,被铁匠送去衙门,打板子又坐监,几次过后,贼也不来了。
想到过去,老太太话又多了起来,和谭盛礼说,“以前咱们这片很热闹的...”有的话,很多年不曾和外人说起了,实在还想撮合谭佩玉和徐冬山,老太太忍不住想说说以前的平安街。
以前的平安街不输现在的长安街,住的多是市井百姓,走南闯北的生意人也多,清晨的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光私塾这条街就有两个,是一对父子开的,老夫子规矩严苛,小夫子性格有趣,父子两很受欢迎,其他街的人家都把孩子送到这来求学。
更别说街上的摊贩了,从街头到街尾,卖什么的都有,过年更是人多。
客栈,酒馆,茶肆,这条街是最多的,直到有天,周围住的人开始出事了,先是私塾的老夫子,授课时晕厥,倒地后就没了呼吸,衙门派人来也未查出什么原因,当晚,客栈有个姑娘遇到歹人,跳楼自杀了,不出两天,对面巷子的婆子突然提刀在街上砍人,砍伤了好几个。
不知谁说的,这片风水不好,好好的人住在这也会出事。
起初没人信,谁知不到半个月,又出现了死人的事儿,商人们怕了,不敢再来,街上突然冷清许多,然后,商户们也纷纷搬了出去,等旁边街开起棺材铺,这边就更无人问津了。
“恍惚十来年过去了,说来也怪,我们在这住到现在都没事。”巷子里的人,有人生来就住在这,有人是嫁过来的,热闹时住着高兴,冷清时住着安宁,她们不是没想过搬走,终究是舍不得,而且,连她们都搬走了,以后谁还肯来啊。
外人只说风水不好,却也说不出不好在哪儿,好好的街,就这么落败了,说实话,老太太多少有点不甘心。
就当她骨子里护短吧,听不得外人说平安街不好,她继续住着,或许哪天离开的人们就回来了呢,“我和谭老爷说这个没有其他的意思,咱们这的老人,都长寿......冬山也和外人解释过,没人听罢了......”
谭盛礼不知还有这个原因,城里人多,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出了事后,人云亦云传得邪乎罢了,谭盛礼安慰了老太太两句,问起街边的书铺来,老太太道,“那书铺是私塾老夫子的,老夫子死后,外边有很多闲言碎语,老夫子儿子关了私塾,直到后边又死人,他妻子不同意继续住在这,要他搬走,临走前,他把书铺卖给了冬山爹,冬山爹死后就由冬山守着的,里边的书都是冬山自己抄的......”
老夫子德高望重,冬山接手后就没调整过书价。
冬山心里,终究是盼着人们能回来的。
“冬山这孩子认死理,我们劝他搬出去,他不肯,说如果他也走了,平安街怕是连安宁都没了,我明白他的意思,外人地痞无赖怎么闹,都不敢往这片来,就是冬山守着的,有时我老婆子也纳闷,你说在长安街的孩子这么多,怎么就冬山留下了呢?”她有子孙,儿子在外边置了宅子,孙子在私塾读书,少有回来,平日也就冬山帮衬着她们这群人了。
寒风刺骨,拂过老太太布满风霜的脸,谭盛礼上前半步,替她挡住风,“有你们陪着他,他想来不孤独的。”
谭盛礼又问了两句徐家的事,老太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冬山爹是周围出了名的铁匠,以前在街上有个铁匠铺,在书铺隔壁,老夫子经常夸冬山性格老实,心性坚定,若是读书定有番作为的,冬山爹听老夫子的话,送冬山去私塾读书,冬山聪明,跟着老夫子学了很多本领。
但科举制度等级森严,冬山再有出息,都无法走科举的路子出人头地。
那时她们没少替冬山惋惜,冬山不觉得有什么,忙时打铁,闲暇时抄书......
“谭老爷,我知道你和旁人不同,不是看人出身的......”说到这,老太太止住了,冬山不让她再提和大姑娘的亲事,冬山说谭老爷性情宽厚,再三提及难免会感到为难,老太太叹气,“罢了,不说了,冬山这孩子好啊。”
她如果有适婚的女儿,定是要把她许配给冬山的,奈何她没有,而孙女的婚事,轮不到她做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