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节(3 / 4)
宫里倒是不用担心房屋是否稳固的问题,但气氛也十分凝重。
暴雨下到第二个时辰,已经过了耳顺之年的中书令赵宠匆匆赶来求见,不久之后,侍中谭涓和尚书左仆射韩源之也来了。三位大人虽然都用了雨具,但到勤谨殿时还是浑身都湿透。
如此面圣,未免失礼,都由内侍领着去换过一身干爽的衣裳,这才被请进勤谨殿。
勤谨殿里已经提前点起了烛火,自从宫中宣布要节俭以来,桓衍就将勤谨殿的烛火减半,很少没有像今日这样靡费了。
但是此刻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心思去理会这种无关紧要的细节。
“陛下!”中书令赵宠表情凝重地拱手,“这场雨再这样下下去,只怕顷刻之间就是一场洪涝,还需早做打算啊!”
“不单是京城,还须得防着外地各处也有受灾的。”尚书左仆射韩源之死死地皱着眉头,也跟着道,“事实上,豫鲁一带受灾的折子,今日才送到臣的案上,原本是打算明日朝会时与陛下商议……”
说着掏出了藏在袖中的奏折,呈给桓衍。
“今年的天时,只怕十分不好。”侍中谭涓不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洪涝之后,向来容易滋生疫病,也需提前防范,以免到时候措手不及。”
若不是这样,他们三个位高权重的大臣,也不会冒雨过来了。
这种事,早一刻晚一刻,都干系着许多人的性命。
桓衍虽然是个酷爱耍弄权术的帝王,并不怎么关心国计民生,可是天灾这种事,向来都是跟天罚联系在一起的。他身为天子,却让人间遭受天罚,那必然是他这个帝王德行有亏,才让上天降罪。
所以灾情越是严重,他就越是脱不开干系。而桓衍绝不是那种可以为了这等事下罪己诏的帝王。
所以他随手翻了一下那几本奏折,表情也变得十分严肃,“救灾赈灾之事,刻不容缓,就都托赖三位卿家了!”好在这种事自然有一套运转的体系,完全可以交给下面的臣子去办,不需要他太过操心。
三位大臣显然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对视了一眼,纷纷点头应下。其实事情他们就可以处理,之所以要过来一趟,主要是走个过场。
军国重事,自然只有陛下才有权力处决。
前面定下了基调,后面就要提具体的难处了。韩源之管着六部,当下只略一思量,就道,“户部那边倒是可以暂时先从别处挪出一笔钱来操办此事,只是库中的粮食不多了,只怕应付不上。”
眼看就要到收夏粮的时候了,在民间,这个时间段被叫做“青黄不接”,就算国库不用担心接不上,也实在没剩多少存粮。
可是救灾,发钱是没有用的,粮食才是百姓所需。
侍中谭涓眸光一闪,立刻道,“各地的常平仓,陛下也是知道的,因为损耗严重,难以维持,所以常年都装不满,多半只有五成左右,只怕也不够用。”
这个事情,下面上奏不是一次两次了。一开始设置常平仓,就是为了应付灾年,用来平抑粮价,避免那些商人们囤积居奇。可是仓库的管理十分麻烦,损耗也十分严重,一度达到三成左右。而每年卖陈粮买新粮,是填不上这个窟窿的,只能官府出钱去补。
但是官府的每一笔钱,那都是有固定去处的,许多下级的县衙府衙,还欠着朝廷不少钱粮呢,哪有余裕去填窟窿?所以下头也是怨声载道,不止一次上书希望朝廷想个法子。但朝中重臣虽然个个都是国之栋梁,也是解决不了这种麻烦的,而这常平仓,又不能不设,就只能拖着。
上头不给准话,下头的人也不会那么实在,所以常平仓的储量从十成减到七成,七成减到五成,有些地方甚至只有三成了。
这还是因为每年收税都能收上来一大批粮食,不然只会更少。
所以现在真的受灾了,还是没有粮食。
好在桓衍反应很快,皱眉思量片刻,便道,“那些商人手里肯定有粮食,就让他们来出!”
“这……”三位大人对视了一眼,一时都不敢接话。
别人真金白银花钱收上来的粮食,肯定不能白要。但若说是给钱买,户部的钱还真不够用的。而且这些商人平时囤积粮食,就是为了在这种时候翻上几倍,大赚特赚,什么好处都没有就把粮食卖给朝廷,说不准还要被压价,谁会乐意?
就算是朝廷,也没有强征他人财产的道理。
桓衍也看得出来他们的顾虑,哼了一声,扬声叫桓安进来,“之前不是让江南的商人运粮食到边关,换取盐铁茶券吗?暂且将这部分粮食匀过来,送到灾区去。” ↑返回顶部↑
暴雨下到第二个时辰,已经过了耳顺之年的中书令赵宠匆匆赶来求见,不久之后,侍中谭涓和尚书左仆射韩源之也来了。三位大人虽然都用了雨具,但到勤谨殿时还是浑身都湿透。
如此面圣,未免失礼,都由内侍领着去换过一身干爽的衣裳,这才被请进勤谨殿。
勤谨殿里已经提前点起了烛火,自从宫中宣布要节俭以来,桓衍就将勤谨殿的烛火减半,很少没有像今日这样靡费了。
但是此刻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心思去理会这种无关紧要的细节。
“陛下!”中书令赵宠表情凝重地拱手,“这场雨再这样下下去,只怕顷刻之间就是一场洪涝,还需早做打算啊!”
“不单是京城,还须得防着外地各处也有受灾的。”尚书左仆射韩源之死死地皱着眉头,也跟着道,“事实上,豫鲁一带受灾的折子,今日才送到臣的案上,原本是打算明日朝会时与陛下商议……”
说着掏出了藏在袖中的奏折,呈给桓衍。
“今年的天时,只怕十分不好。”侍中谭涓不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洪涝之后,向来容易滋生疫病,也需提前防范,以免到时候措手不及。”
若不是这样,他们三个位高权重的大臣,也不会冒雨过来了。
这种事,早一刻晚一刻,都干系着许多人的性命。
桓衍虽然是个酷爱耍弄权术的帝王,并不怎么关心国计民生,可是天灾这种事,向来都是跟天罚联系在一起的。他身为天子,却让人间遭受天罚,那必然是他这个帝王德行有亏,才让上天降罪。
所以灾情越是严重,他就越是脱不开干系。而桓衍绝不是那种可以为了这等事下罪己诏的帝王。
所以他随手翻了一下那几本奏折,表情也变得十分严肃,“救灾赈灾之事,刻不容缓,就都托赖三位卿家了!”好在这种事自然有一套运转的体系,完全可以交给下面的臣子去办,不需要他太过操心。
三位大臣显然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对视了一眼,纷纷点头应下。其实事情他们就可以处理,之所以要过来一趟,主要是走个过场。
军国重事,自然只有陛下才有权力处决。
前面定下了基调,后面就要提具体的难处了。韩源之管着六部,当下只略一思量,就道,“户部那边倒是可以暂时先从别处挪出一笔钱来操办此事,只是库中的粮食不多了,只怕应付不上。”
眼看就要到收夏粮的时候了,在民间,这个时间段被叫做“青黄不接”,就算国库不用担心接不上,也实在没剩多少存粮。
可是救灾,发钱是没有用的,粮食才是百姓所需。
侍中谭涓眸光一闪,立刻道,“各地的常平仓,陛下也是知道的,因为损耗严重,难以维持,所以常年都装不满,多半只有五成左右,只怕也不够用。”
这个事情,下面上奏不是一次两次了。一开始设置常平仓,就是为了应付灾年,用来平抑粮价,避免那些商人们囤积居奇。可是仓库的管理十分麻烦,损耗也十分严重,一度达到三成左右。而每年卖陈粮买新粮,是填不上这个窟窿的,只能官府出钱去补。
但是官府的每一笔钱,那都是有固定去处的,许多下级的县衙府衙,还欠着朝廷不少钱粮呢,哪有余裕去填窟窿?所以下头也是怨声载道,不止一次上书希望朝廷想个法子。但朝中重臣虽然个个都是国之栋梁,也是解决不了这种麻烦的,而这常平仓,又不能不设,就只能拖着。
上头不给准话,下头的人也不会那么实在,所以常平仓的储量从十成减到七成,七成减到五成,有些地方甚至只有三成了。
这还是因为每年收税都能收上来一大批粮食,不然只会更少。
所以现在真的受灾了,还是没有粮食。
好在桓衍反应很快,皱眉思量片刻,便道,“那些商人手里肯定有粮食,就让他们来出!”
“这……”三位大人对视了一眼,一时都不敢接话。
别人真金白银花钱收上来的粮食,肯定不能白要。但若说是给钱买,户部的钱还真不够用的。而且这些商人平时囤积粮食,就是为了在这种时候翻上几倍,大赚特赚,什么好处都没有就把粮食卖给朝廷,说不准还要被压价,谁会乐意?
就算是朝廷,也没有强征他人财产的道理。
桓衍也看得出来他们的顾虑,哼了一声,扬声叫桓安进来,“之前不是让江南的商人运粮食到边关,换取盐铁茶券吗?暂且将这部分粮食匀过来,送到灾区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