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插上翅膀(1 / 2)
沈洪落水的消息很快在宫里传开,而凶手是吴良辅的消息也像插了翅膀似的在紫禁城里乱飞。
宫中二十四衙门马上行动起来,就算掌印太监不来,也一定要派几个代表过来慰问。
前来慰问的太监们一边表示对沈洪的关心,一边严厉谴责吴良辅这种残害同僚的行为,沈洪在木桶里泡了一会儿就在小太监们的搀扶下来到长椅上躺着休息。
和后世的澡堂一样,沐浴阁里也设有供人洗完澡之后休息的长椅,沈洪躺在长椅上就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在花果山里的样子。
他就是那刚得到水帘洞的孙猴子,凑在他身边的这群小太监就是猴子猴孙,有两个小太监捧着果盘等着沈洪取用,让这一幕更有水帘洞里的画面感。
沈洪身上虽然难受,可心里舒坦,这次又来了这么一档子事,吴良辅这次就算不死也要掉层皮。
如果说打架斗殴,偷取珍珠都是小事,那吴良辅这次就是蓄意杀人,就算不捉他下狱,宫里也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这件事没有任何悬念,张皇后已经帮了吴氏兄弟一次,这次再帮就是包庇杀人凶手,真要那么做了,张皇后三十多年在宫里积累的威信就荡然无存了。
所以,周围人都在埋怨吴良辅的不是,沈洪非常宽厚的对他们说:“这件事我也有错,我这不没事么,这件事都别往外传了,我跟吴公公毕竟是多年的朋友了,他要不在了我还真觉得没意思。”
这话说得真虚伪,朱由检在的话都要拍手直呼行家了。
但在这群不够老辣的小太监们听来沈洪这就是长者之风了,以德报怨就是这样,看看沈公公的思想境界,再看吴良辅做得那些腌臜事,二者高下立见。
另一边的吴良辅也没闲着,他在事情发生之后第一时间跑到慈宁宫来,身处危机之中他的脑袋转得特别快。
他清楚就朱和浔那什么都不在乎的性格肯定不可能留下他,就算他想,皇上也不愿意。
到头来他还是得在张皇后身上想办法,万幸张皇后每天都很闲,他跑到慈宁宫的时候张皇后正跟朱由检讨论历史问题。
两人谈论的是昔日蒙古人南征北战的事,蒙古人虽然野蛮落后,但他们的兵锋能一直席卷到欧洲东部,也是有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这值得肯定的地方不仅仅是他们骑兵厉害,细节上的优点也很多。
就拿大明帝国征服欧洲来说,帝国征服欧洲靠的是什么?靠那几百万军队吗?显然不是。
任何一个国家有几百万军队也不一定能统一欧亚大陆,就拿沙皇俄国来说,俄国具体有多少人口这没人知道,但起码也在千万以上了。
从中弄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士兵是完全可以的,但他们没能弄出来,这是制度上的问题。
帝国现在的内阁制度,无论是朱由检还是张皇后都觉得没有问题,将来这种制度也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
在嫂子面前朱由检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直接向她说明帝国的内阁制度固然完善,但内阁权力与皇权将来势必会起冲突。
最好的办法就是削弱皇权,将权力完全交给内阁,就算要保留一部分权利,也要不能保留太多。
到时候的内阁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只有几个人,很可能是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个人。
当然他说的是以后,就眼下的局势而言还是皇权为主更适合帝国,目前的状况帝国需要一位明君稳定战后国内形势。
张皇后被他的想法惊呆了,一个主动要把权力交给内阁的皇帝,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不可否认,朱由检说的很有道理,张皇后试着反驳了一下,但都朱由检驳斥的哑口无言,两人在这个问题上研究了一会,又聊回到了之前的话题。
在蒙古人纵横欧亚大陆的问题上,朱由检应该是这个世纪最有发言权的人了,无论前世还是今生,他的眼界都比张皇后要广阔。
谈起这种事情了也是头头是道,前世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他研究过蒙古人远征欧洲的事。
那时有一些蒙古血脉留在了俄国,没准这些血脉当中就有某些人将来成为了俄国里的某些大人物。
历史是一个非常精密的机器,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零件出错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就拿蒙古人留在俄国的血脉来说,如果没有那些人或许之后就不会有10月革命。 ↑返回顶部↑
宫中二十四衙门马上行动起来,就算掌印太监不来,也一定要派几个代表过来慰问。
前来慰问的太监们一边表示对沈洪的关心,一边严厉谴责吴良辅这种残害同僚的行为,沈洪在木桶里泡了一会儿就在小太监们的搀扶下来到长椅上躺着休息。
和后世的澡堂一样,沐浴阁里也设有供人洗完澡之后休息的长椅,沈洪躺在长椅上就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在花果山里的样子。
他就是那刚得到水帘洞的孙猴子,凑在他身边的这群小太监就是猴子猴孙,有两个小太监捧着果盘等着沈洪取用,让这一幕更有水帘洞里的画面感。
沈洪身上虽然难受,可心里舒坦,这次又来了这么一档子事,吴良辅这次就算不死也要掉层皮。
如果说打架斗殴,偷取珍珠都是小事,那吴良辅这次就是蓄意杀人,就算不捉他下狱,宫里也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这件事没有任何悬念,张皇后已经帮了吴氏兄弟一次,这次再帮就是包庇杀人凶手,真要那么做了,张皇后三十多年在宫里积累的威信就荡然无存了。
所以,周围人都在埋怨吴良辅的不是,沈洪非常宽厚的对他们说:“这件事我也有错,我这不没事么,这件事都别往外传了,我跟吴公公毕竟是多年的朋友了,他要不在了我还真觉得没意思。”
这话说得真虚伪,朱由检在的话都要拍手直呼行家了。
但在这群不够老辣的小太监们听来沈洪这就是长者之风了,以德报怨就是这样,看看沈公公的思想境界,再看吴良辅做得那些腌臜事,二者高下立见。
另一边的吴良辅也没闲着,他在事情发生之后第一时间跑到慈宁宫来,身处危机之中他的脑袋转得特别快。
他清楚就朱和浔那什么都不在乎的性格肯定不可能留下他,就算他想,皇上也不愿意。
到头来他还是得在张皇后身上想办法,万幸张皇后每天都很闲,他跑到慈宁宫的时候张皇后正跟朱由检讨论历史问题。
两人谈论的是昔日蒙古人南征北战的事,蒙古人虽然野蛮落后,但他们的兵锋能一直席卷到欧洲东部,也是有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这值得肯定的地方不仅仅是他们骑兵厉害,细节上的优点也很多。
就拿大明帝国征服欧洲来说,帝国征服欧洲靠的是什么?靠那几百万军队吗?显然不是。
任何一个国家有几百万军队也不一定能统一欧亚大陆,就拿沙皇俄国来说,俄国具体有多少人口这没人知道,但起码也在千万以上了。
从中弄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士兵是完全可以的,但他们没能弄出来,这是制度上的问题。
帝国现在的内阁制度,无论是朱由检还是张皇后都觉得没有问题,将来这种制度也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
在嫂子面前朱由检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直接向她说明帝国的内阁制度固然完善,但内阁权力与皇权将来势必会起冲突。
最好的办法就是削弱皇权,将权力完全交给内阁,就算要保留一部分权利,也要不能保留太多。
到时候的内阁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只有几个人,很可能是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个人。
当然他说的是以后,就眼下的局势而言还是皇权为主更适合帝国,目前的状况帝国需要一位明君稳定战后国内形势。
张皇后被他的想法惊呆了,一个主动要把权力交给内阁的皇帝,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不可否认,朱由检说的很有道理,张皇后试着反驳了一下,但都朱由检驳斥的哑口无言,两人在这个问题上研究了一会,又聊回到了之前的话题。
在蒙古人纵横欧亚大陆的问题上,朱由检应该是这个世纪最有发言权的人了,无论前世还是今生,他的眼界都比张皇后要广阔。
谈起这种事情了也是头头是道,前世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他研究过蒙古人远征欧洲的事。
那时有一些蒙古血脉留在了俄国,没准这些血脉当中就有某些人将来成为了俄国里的某些大人物。
历史是一个非常精密的机器,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零件出错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就拿蒙古人留在俄国的血脉来说,如果没有那些人或许之后就不会有10月革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