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七章 争议无处不在(2 / 3)
而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快速扩张,确实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度恐慌。
至于东北,他鞭长莫及,只好不了了之。
但即便如此,作为一国元首,他也不能做的很过火,尤其是在东北松嫩战役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这时候采用一些小手段是不明智的办法。还有一点,曾一阳确实已经成为了他非常忌惮的一个角色,太能打了,去年指挥的湘赣会战确实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和日军的伤亡相比起来,中央军的伤亡显然更大一些。
而曾一阳却不是如此,每战必会让人眼前一亮。
松嫩战役,说白了是关系到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战役反攻的条件,这应该是两国交战中,可能是战略转折的重大契机。蒋介石不敢懈怠,甚至每天都要听一些关于东北的作战新闻。
而且每天中央社和新华社的广播蒋介石都要听一听,时间长了就成了一种习惯。
“……据中央社消息,我河南中央大军已经渡过黄河寻求和日决战,日军退避锋芒不肯应战……”
“……东北抗日40军所部,在军长曾一阳指挥下与日激战,但因为实力不足,被围困在松花江以北,本台将密切关注此战之结果……”
……
等到电台中播音员甜美的声音消失,站在收音机边上的陈方这才将收音机的按钮关掉,然后静静的等待着蒋介石的询问。
事实上,发生在全国的大战,除了在山西的八路军围绕着正太路和同蒲线发动的反击战,国民政府无法获得大量的情报之外,很多战区的实际情况都是第一时间送到他的书桌上的。
也就是说,在全国来说,每一一个人对抗日军事有他的了解的多。
但蒋介石还是平时听广播,而且重庆市面上稍微有些影响力的报纸每天他都会读一读。看看民众到底是怎么想的,文化界的人是什么反应?还有他极其防备的中共方面的一些从新闻中流露出来的举措等等,都会让他非常关注。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了解时政上,还要处理各个战区统筹,国家的运转。而蒋介石又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事事关心,所以他过的也非常的疲惫。
长期睡眠不足,让他往往在思维反应上会慢上一些。
但这对他来说不影响,反而说话语速慢了,更能显出他的威仪来。
“芷町,东北的局势在一两个月就要见分晓了,你怎么看?”
作为蒋介石的机要秘书和智囊,陈方不仅长期呆在蒋介石的身边,而且还在侍从室内担任重要的职位,作为二处的主任,陈方对军事并不熟悉,反而是一个政策性的谋士。
长期致力于研究国民经济的问题,以及战争爆发后,大后方物价持续升高,导致连中级军官的日子都不太好过。更别说,普通的市民了。反而投机商大发国难财,哄抬物价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还有四大家族的背后的影子,尤其以孔家最为贪婪。
冷不丁被蒋介石询问了一个军事上的问题,陈方也颇感意外,站在一边脑中苦苦思索,却不得线索。
“芷町,这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民心问题。在当时的政府,西南一个,西北一个,说是联合,却存在很大的分歧。而中共的军队中,我连说句话都不行的惟独就是彭德怀和曾一阳两人。一个是苦大仇深,一个是功高盖天。两人都是人中人凤,但相对于彭德怀的激进,曾一阳的威胁更加大。此人年轻、激进、但却才华横溢,尤其在军事上总能找到对手最软弱的一点,死缠烂打……”
说道这里,蒋介石苦恼的摇了摇头,黄埔系中并不缺乏优秀的将领。但很多人已经开始在组织派系,从而进取心越来越不足。尤其是胡宗南的几次对日作战,让他失望之极。
反而是在后几期的将领中,冒出了不少人才。
王耀武、张灵甫、李天霞、冯圣法等人,都是难得一见的悍将。其中尤其是王耀武各方面非常全面,能力足以担当大任。
但是只有一个74军,对于蒋介石来说还远远不够,在需要五个、十个,更多的74军来巩固他的权威。
“委座,从我的观点来看,曾一阳将军无疑是一个非常冷静的人,很多传言和消息都不可信。我相信他不会冒险用所有的主力去和关东军来一场豪赌,我更关心的是,将来曾一阳控制下的部分满洲能够发展成什么样?”
陈方终于从不同的方面找到了自己对曾一阳的评价,军事上他不做评价,但是在政治、经济、乃至民生上才是他最关心的。
北满没有重要的工业城市,矿产的开发也很不平均。
想要靠着一个不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日军中规模最大的关东军较量,无疑将处处落于下风。这不是游击作战中,人少,缴获一挺机枪就能将整个部队的战斗力提升一个档次。
大军作战,没有一个完整体系的后勤保障系统,就等于未战先败。
其实国民政府早在三十年代,就在德国的帮助下,建立了国防工业体系。西南拥有大量的兵工厂,但是由于对战局的把握不足,生产钢铁的城市被日军占领,这些军功企业很多机器都无法开工生产前线急需的武器弹药,只能空关着。 ↑返回顶部↑
至于东北,他鞭长莫及,只好不了了之。
但即便如此,作为一国元首,他也不能做的很过火,尤其是在东北松嫩战役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这时候采用一些小手段是不明智的办法。还有一点,曾一阳确实已经成为了他非常忌惮的一个角色,太能打了,去年指挥的湘赣会战确实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和日军的伤亡相比起来,中央军的伤亡显然更大一些。
而曾一阳却不是如此,每战必会让人眼前一亮。
松嫩战役,说白了是关系到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战役反攻的条件,这应该是两国交战中,可能是战略转折的重大契机。蒋介石不敢懈怠,甚至每天都要听一些关于东北的作战新闻。
而且每天中央社和新华社的广播蒋介石都要听一听,时间长了就成了一种习惯。
“……据中央社消息,我河南中央大军已经渡过黄河寻求和日决战,日军退避锋芒不肯应战……”
“……东北抗日40军所部,在军长曾一阳指挥下与日激战,但因为实力不足,被围困在松花江以北,本台将密切关注此战之结果……”
……
等到电台中播音员甜美的声音消失,站在收音机边上的陈方这才将收音机的按钮关掉,然后静静的等待着蒋介石的询问。
事实上,发生在全国的大战,除了在山西的八路军围绕着正太路和同蒲线发动的反击战,国民政府无法获得大量的情报之外,很多战区的实际情况都是第一时间送到他的书桌上的。
也就是说,在全国来说,每一一个人对抗日军事有他的了解的多。
但蒋介石还是平时听广播,而且重庆市面上稍微有些影响力的报纸每天他都会读一读。看看民众到底是怎么想的,文化界的人是什么反应?还有他极其防备的中共方面的一些从新闻中流露出来的举措等等,都会让他非常关注。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了解时政上,还要处理各个战区统筹,国家的运转。而蒋介石又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事事关心,所以他过的也非常的疲惫。
长期睡眠不足,让他往往在思维反应上会慢上一些。
但这对他来说不影响,反而说话语速慢了,更能显出他的威仪来。
“芷町,东北的局势在一两个月就要见分晓了,你怎么看?”
作为蒋介石的机要秘书和智囊,陈方不仅长期呆在蒋介石的身边,而且还在侍从室内担任重要的职位,作为二处的主任,陈方对军事并不熟悉,反而是一个政策性的谋士。
长期致力于研究国民经济的问题,以及战争爆发后,大后方物价持续升高,导致连中级军官的日子都不太好过。更别说,普通的市民了。反而投机商大发国难财,哄抬物价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还有四大家族的背后的影子,尤其以孔家最为贪婪。
冷不丁被蒋介石询问了一个军事上的问题,陈方也颇感意外,站在一边脑中苦苦思索,却不得线索。
“芷町,这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民心问题。在当时的政府,西南一个,西北一个,说是联合,却存在很大的分歧。而中共的军队中,我连说句话都不行的惟独就是彭德怀和曾一阳两人。一个是苦大仇深,一个是功高盖天。两人都是人中人凤,但相对于彭德怀的激进,曾一阳的威胁更加大。此人年轻、激进、但却才华横溢,尤其在军事上总能找到对手最软弱的一点,死缠烂打……”
说道这里,蒋介石苦恼的摇了摇头,黄埔系中并不缺乏优秀的将领。但很多人已经开始在组织派系,从而进取心越来越不足。尤其是胡宗南的几次对日作战,让他失望之极。
反而是在后几期的将领中,冒出了不少人才。
王耀武、张灵甫、李天霞、冯圣法等人,都是难得一见的悍将。其中尤其是王耀武各方面非常全面,能力足以担当大任。
但是只有一个74军,对于蒋介石来说还远远不够,在需要五个、十个,更多的74军来巩固他的权威。
“委座,从我的观点来看,曾一阳将军无疑是一个非常冷静的人,很多传言和消息都不可信。我相信他不会冒险用所有的主力去和关东军来一场豪赌,我更关心的是,将来曾一阳控制下的部分满洲能够发展成什么样?”
陈方终于从不同的方面找到了自己对曾一阳的评价,军事上他不做评价,但是在政治、经济、乃至民生上才是他最关心的。
北满没有重要的工业城市,矿产的开发也很不平均。
想要靠着一个不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日军中规模最大的关东军较量,无疑将处处落于下风。这不是游击作战中,人少,缴获一挺机枪就能将整个部队的战斗力提升一个档次。
大军作战,没有一个完整体系的后勤保障系统,就等于未战先败。
其实国民政府早在三十年代,就在德国的帮助下,建立了国防工业体系。西南拥有大量的兵工厂,但是由于对战局的把握不足,生产钢铁的城市被日军占领,这些军功企业很多机器都无法开工生产前线急需的武器弹药,只能空关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