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节(1 / 3)
“这倒也不失为一种良策。世家女与官家女或许会受到家中的约束,不准她们加入木兰卫。宫婢与女官倒是稍好一些,于她们而言,不过是换了职责罢了。”
两人越说兴致越发高昂,竟初步定下了不少章程。最后望着那张用飞白书渐渐写满的纸,她们相视一笑,仿佛所有曾经的猜疑、不满、迷惑、纠结,都在笑容中消散了。虽说彼此之间建立完全的信任尚且很艰难,但李暇玉觉得,这或许是一个新的开始。
作者有话要说: 唐朝大家叫公主,都叫“贵主”,所以驸马就是不一样啦~
另外,元娘执念深,是因为经历得太多了,阿武对她就是不一样,所以对阿武的事格外纠结。三郎就理智很多,不会把前世今生搞混了,也觉得今生比较重要神马的。
元娘和阿武也许不会成为好朋友,但某个角度上来说,她们是彼此的知己,妥妥的~所以可以用事业伙伴(?)或者上司带着得力下属的赶脚来看她们日后的相处,因为目标几乎是一致的~~
☆、第二百三十七章家人团聚
在武贵妃与李暇玉的坚持下,木兰卫的筹建已是渐渐成了形。朝臣们原本并不同意,还有些御史嚷嚷着“有违圣训”之类的话,有人甚至攻讦宫禁安危以及男女有别之类的问题。圣人却认为,此举不过是顾虑宫妃内眷的安危罢了。正是考虑到千牛卫无法及时守护宫中内命妇与公主,故而才需要建立特别的卫府。否则,又如何在严守男女大防的同时,保证宫妃公主的安全?
更何况,如今长安风气开放,不少女娘的骑射功夫都不输男儿,又何必让她们平日只仅仅限于玩乐宴饮,而不能发挥所长?且木兰卫与宫中女官并不相同,亦绝非朝廷正式发放俸禄的官职,更像是由圣人私库豢养的家将部曲。只不过这些“家将部曲”是良家女子罢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都是皇室的臣下,当用之时便必须用,拘泥男女又有何益?如平阳昭公主这等巾帼英豪,难不成不值得所有人尊重么?
群臣无言以对,只是不少高官世家都开始约束自家女眷,严禁女娘们加入木兰卫。于是,长安城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对峙状态中。众臣通过各种方式,默默表达对圣人与武贵妃此举的不满,骑马出行射猎或者打马球的女娘们急剧减少。偌大的长安城仿佛瞬间便减了几分颜色,竟令许多小郎君都渐渐打抱不平起来。
博陵崔氏二房第一个响应“木兰卫”的征召,瞬间便引来所有人瞩目。从幽州千里迢迢而归的王夫人表示,她虽然并不十分擅长骑射,但也愿意陪伴宫妃与贵主行猎,尽守护之责。她的爱女崔菀娘更是急切无比,完全不顾征召要求女娘们的年纪必须在十二岁以上,热情地表示她可成为“预备役”——此词出自王夫人,武贵妃与李暇玉很是欣然地采用了。
对此,崔尚书保持静默,既不支持亦不反对,许多人暗地里都骂他实在是只老狐狸。远在幽州的崔刺史则罔顾老父的机智反应,竟毫不掩饰地派人加急送来了奏折,洋洋洒洒上千言,将此事赞赏了一番,称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
他甚至还不嫌将事情闹大地提出,若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便不能拘泥男女。聪慧女子不知凡几,只是得不到机会忠君报国罢了。如谢道韫,便比她的夫君王凝之出色许多——若是当年谢道韫能出仕,而非王凝之,或许孙恩之乱时便不至于守不住会稽郡了。
他这封折子,霎时间便点燃了朝堂中的战火。几乎每一日,除了紧急要事之外,群臣都要围着这个折子吵吵嚷嚷。意见不同的众臣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或者大赞他远见卓识,或者指责其胡言乱语——前者皆是圣人亲信宠臣,年轻气盛,也势单力薄;后者则是些自诩世家之后或贡举出身的臣子,满口礼仪道德,几乎是群起而攻之。更有几位每日只管闭目养神的,任四周如何吵闹,便如同充耳不闻。
谢琰是崔子竟已经公开的得意弟子,自然成了反对派的眼中钉肉中刺。更何况李暇玉是木兰卫的筹建者,此事皆因她而起,故而迁怒者更是不知凡几。他不仅每天在朝堂上要为自家先生辩护,还会收到许多年轻气盛的文士投书,或大肆辱骂,或鼓舞赞美。
李暇玉得空便与他讨论这些,替他挑着看投书,记住那些见解一致的文士名字,顺手便举荐他们一番。至于那些毫无道理的指责,便只当成是杂谈趣闻,并不放在心上。毕竟,崔子竟的声东击西之计已然起了作用,眼下所有臣子都只关注女子任官的话题,反倒没有空闲在意木兰卫了。而木兰卫悄悄地征召完成之后,他们是否会继续默默反对又有何干系?
这一日,朝堂上再度闹了起来。圣人有些不耐地听着,索性甩袖回偏殿歇息去了,留着群情激动的众臣继续吵架。谢琰作为千牛卫中郎将,自然应该随行。只是,不等他缓步跟出去,便有一个御史跳出来揽住他的去路——
“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谢中郎将还是先好生教一教妻,再出仕得好!!”
谢中郎将抬了抬眼,淡定地回道:“某之妻聪慧出众,如无暇之美玉,且有幸得到先帝亲封‘定敏’二字,容不得任何人随意指摘。阁下这般指责,可是评说先帝给的封号不合适?”
那御史怔了怔,冷汗自额角流了下来:“某当然……绝非此意……”谁敢指摘先帝?连圣人亦不能有违父训,否则便是不孝。他们这些做臣子的,自是不能对先帝有任何不敬之意。
听了此话,旁边正跃跃欲试的众人不约而同地暗道:好险,这谢琰果然不愧是世家子,嘴皮子真是比御史还厉害,轻易招惹不得!莫非正因他有这等好口舌,崔子竟才如此毫无顾忌?!
圣人也停下了脚步,笑了起来:果然,谢弘微连御史也当得了。
众目睽睽之下,谢中郎将继续冷淡地道:“若是女子能入朝为武将,以某家内子的功勋,足以胜任某的中郎将之职。你们这些说女子不如男子之人,不过是未能娶得贤妻,未能教养得出众的女儿,见识实在不足,才如此轻视女子罢了。不仅说明你们性情迂腐,同时亦证明你们的运道亦是极为不佳。”
“若是如某先生与某这般幸运之人,母亲、妻子、女儿都样样出众,自然便觉得应当凭才华而论人,而非因男女而论人。”
听了此言论,许多坚决反对的臣子险些气了个倒仰。然而,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定敏郡君这般的女子,这世间确实很少见。提着横刀就能上马征战,下马便能执笔书写,入内宅还能打理妥当——许多男子也未必能做到这些。当然,便是如此,他们也依然不同意“女子入仕”这等骇人听闻的观点。
无论朝中纷争如何,谢琰这番言论到底还是传了出去。宫中的嫔妃们消息最为灵通,不多时便传得人尽皆知。武贵妃打趣道:“不错,遇不到聪慧的女子,便以为天下女子皆是愚笨不堪,不可与男子比肩者,眼光实在太浅薄了。如此说来,谢中郎将倒真是幸运之极了。”
“没有他,便没有今日的妾。”李暇玉笑着接道,“不过是彼此之幸罢了。”
武贵妃一怔,也不知是否回忆起了与圣人的初遇,轻叹道:“的确如此……”
这一次论战犹如石入湖泊般,悄悄地在长安城一众世家官家内眷中引来了波澜。且不论她们心中到底作何感想,木兰卫到底还是磕磕绊绊地建了起来。
虽说号称为木兰卫将军,李暇玉麾下却仅有十来个人,唯三的世家女便是王夫人母女、陆氏,其余不是八九品的官眷便是女官或宫婢转任。萧氏原本对此也很感兴趣,但实在不愿面对武贵妃。李暇玉也不敢让她们见面,便只得宽慰她作罢了。 ↑返回顶部↑
两人越说兴致越发高昂,竟初步定下了不少章程。最后望着那张用飞白书渐渐写满的纸,她们相视一笑,仿佛所有曾经的猜疑、不满、迷惑、纠结,都在笑容中消散了。虽说彼此之间建立完全的信任尚且很艰难,但李暇玉觉得,这或许是一个新的开始。
作者有话要说: 唐朝大家叫公主,都叫“贵主”,所以驸马就是不一样啦~
另外,元娘执念深,是因为经历得太多了,阿武对她就是不一样,所以对阿武的事格外纠结。三郎就理智很多,不会把前世今生搞混了,也觉得今生比较重要神马的。
元娘和阿武也许不会成为好朋友,但某个角度上来说,她们是彼此的知己,妥妥的~所以可以用事业伙伴(?)或者上司带着得力下属的赶脚来看她们日后的相处,因为目标几乎是一致的~~
☆、第二百三十七章家人团聚
在武贵妃与李暇玉的坚持下,木兰卫的筹建已是渐渐成了形。朝臣们原本并不同意,还有些御史嚷嚷着“有违圣训”之类的话,有人甚至攻讦宫禁安危以及男女有别之类的问题。圣人却认为,此举不过是顾虑宫妃内眷的安危罢了。正是考虑到千牛卫无法及时守护宫中内命妇与公主,故而才需要建立特别的卫府。否则,又如何在严守男女大防的同时,保证宫妃公主的安全?
更何况,如今长安风气开放,不少女娘的骑射功夫都不输男儿,又何必让她们平日只仅仅限于玩乐宴饮,而不能发挥所长?且木兰卫与宫中女官并不相同,亦绝非朝廷正式发放俸禄的官职,更像是由圣人私库豢养的家将部曲。只不过这些“家将部曲”是良家女子罢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都是皇室的臣下,当用之时便必须用,拘泥男女又有何益?如平阳昭公主这等巾帼英豪,难不成不值得所有人尊重么?
群臣无言以对,只是不少高官世家都开始约束自家女眷,严禁女娘们加入木兰卫。于是,长安城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对峙状态中。众臣通过各种方式,默默表达对圣人与武贵妃此举的不满,骑马出行射猎或者打马球的女娘们急剧减少。偌大的长安城仿佛瞬间便减了几分颜色,竟令许多小郎君都渐渐打抱不平起来。
博陵崔氏二房第一个响应“木兰卫”的征召,瞬间便引来所有人瞩目。从幽州千里迢迢而归的王夫人表示,她虽然并不十分擅长骑射,但也愿意陪伴宫妃与贵主行猎,尽守护之责。她的爱女崔菀娘更是急切无比,完全不顾征召要求女娘们的年纪必须在十二岁以上,热情地表示她可成为“预备役”——此词出自王夫人,武贵妃与李暇玉很是欣然地采用了。
对此,崔尚书保持静默,既不支持亦不反对,许多人暗地里都骂他实在是只老狐狸。远在幽州的崔刺史则罔顾老父的机智反应,竟毫不掩饰地派人加急送来了奏折,洋洋洒洒上千言,将此事赞赏了一番,称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
他甚至还不嫌将事情闹大地提出,若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便不能拘泥男女。聪慧女子不知凡几,只是得不到机会忠君报国罢了。如谢道韫,便比她的夫君王凝之出色许多——若是当年谢道韫能出仕,而非王凝之,或许孙恩之乱时便不至于守不住会稽郡了。
他这封折子,霎时间便点燃了朝堂中的战火。几乎每一日,除了紧急要事之外,群臣都要围着这个折子吵吵嚷嚷。意见不同的众臣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或者大赞他远见卓识,或者指责其胡言乱语——前者皆是圣人亲信宠臣,年轻气盛,也势单力薄;后者则是些自诩世家之后或贡举出身的臣子,满口礼仪道德,几乎是群起而攻之。更有几位每日只管闭目养神的,任四周如何吵闹,便如同充耳不闻。
谢琰是崔子竟已经公开的得意弟子,自然成了反对派的眼中钉肉中刺。更何况李暇玉是木兰卫的筹建者,此事皆因她而起,故而迁怒者更是不知凡几。他不仅每天在朝堂上要为自家先生辩护,还会收到许多年轻气盛的文士投书,或大肆辱骂,或鼓舞赞美。
李暇玉得空便与他讨论这些,替他挑着看投书,记住那些见解一致的文士名字,顺手便举荐他们一番。至于那些毫无道理的指责,便只当成是杂谈趣闻,并不放在心上。毕竟,崔子竟的声东击西之计已然起了作用,眼下所有臣子都只关注女子任官的话题,反倒没有空闲在意木兰卫了。而木兰卫悄悄地征召完成之后,他们是否会继续默默反对又有何干系?
这一日,朝堂上再度闹了起来。圣人有些不耐地听着,索性甩袖回偏殿歇息去了,留着群情激动的众臣继续吵架。谢琰作为千牛卫中郎将,自然应该随行。只是,不等他缓步跟出去,便有一个御史跳出来揽住他的去路——
“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谢中郎将还是先好生教一教妻,再出仕得好!!”
谢中郎将抬了抬眼,淡定地回道:“某之妻聪慧出众,如无暇之美玉,且有幸得到先帝亲封‘定敏’二字,容不得任何人随意指摘。阁下这般指责,可是评说先帝给的封号不合适?”
那御史怔了怔,冷汗自额角流了下来:“某当然……绝非此意……”谁敢指摘先帝?连圣人亦不能有违父训,否则便是不孝。他们这些做臣子的,自是不能对先帝有任何不敬之意。
听了此话,旁边正跃跃欲试的众人不约而同地暗道:好险,这谢琰果然不愧是世家子,嘴皮子真是比御史还厉害,轻易招惹不得!莫非正因他有这等好口舌,崔子竟才如此毫无顾忌?!
圣人也停下了脚步,笑了起来:果然,谢弘微连御史也当得了。
众目睽睽之下,谢中郎将继续冷淡地道:“若是女子能入朝为武将,以某家内子的功勋,足以胜任某的中郎将之职。你们这些说女子不如男子之人,不过是未能娶得贤妻,未能教养得出众的女儿,见识实在不足,才如此轻视女子罢了。不仅说明你们性情迂腐,同时亦证明你们的运道亦是极为不佳。”
“若是如某先生与某这般幸运之人,母亲、妻子、女儿都样样出众,自然便觉得应当凭才华而论人,而非因男女而论人。”
听了此言论,许多坚决反对的臣子险些气了个倒仰。然而,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定敏郡君这般的女子,这世间确实很少见。提着横刀就能上马征战,下马便能执笔书写,入内宅还能打理妥当——许多男子也未必能做到这些。当然,便是如此,他们也依然不同意“女子入仕”这等骇人听闻的观点。
无论朝中纷争如何,谢琰这番言论到底还是传了出去。宫中的嫔妃们消息最为灵通,不多时便传得人尽皆知。武贵妃打趣道:“不错,遇不到聪慧的女子,便以为天下女子皆是愚笨不堪,不可与男子比肩者,眼光实在太浅薄了。如此说来,谢中郎将倒真是幸运之极了。”
“没有他,便没有今日的妾。”李暇玉笑着接道,“不过是彼此之幸罢了。”
武贵妃一怔,也不知是否回忆起了与圣人的初遇,轻叹道:“的确如此……”
这一次论战犹如石入湖泊般,悄悄地在长安城一众世家官家内眷中引来了波澜。且不论她们心中到底作何感想,木兰卫到底还是磕磕绊绊地建了起来。
虽说号称为木兰卫将军,李暇玉麾下却仅有十来个人,唯三的世家女便是王夫人母女、陆氏,其余不是八九品的官眷便是女官或宫婢转任。萧氏原本对此也很感兴趣,但实在不愿面对武贵妃。李暇玉也不敢让她们见面,便只得宽慰她作罢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