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节(3 / 4)
道庆元年四月五月间,朝堂之中发生了不少变化。今届恩科取中的一百多名进士们在两月内被迅速地分配了官职,小半是分往各部台、寺监,大半是直分至下面各州县去,从流内最低的九品县令、县丞做起。
状元郎白溯以及五六名当科进士得了圣上青眼,进入了直属于圣上的翰林院,一去就是七品翰林编撰、编修。
榜眼莫杭、探花萧子衡却并未得到这样清贵的官职,莫杭入了专管刑罚案件的大理寺,成为一名小小从八品评事,而萧子衡被分入了掌管水利的都水监,同样是一名从八品主簿而已。
而相公王家的王磐,也终于在这时候辞去王氏族学的祭酒一职,入朝了。圣上亲授从六品国子监丞一职,用华苓的理解就是,王磐从此由私立高校的校长,成为了公立高校的教授。
方入朝便是六品官职,这个起点在丹朝子弟之中已经是高得不能再高了,便是当朝丞公、相公,在当年入朝时,也只是被授予七品官职而已。又像,今科榜眼莫杭之父,在朝中混了二三十年依然只是一个从六品的秘书郎,这样的官儿不要太多。
对王磐羡慕嫉妒恨的人自然极多,但是这也实在是羡慕不来的事。朱卫王谢四族是丹朝这座金字塔的顶层不说,王磐在天下寒门士子当中的名望实在太高了,可以说登高一呼,就有无数的人应和。他的入朝,也让民间大量的中下层有志之士对朝廷、对新皇的信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连华苓都能在几年里,在阅览澜园书房的种种朝廷文书备案之中大致掌握朝廷上下的人员构成、权力分配,还有各地政事变化等信息,王磐所做的功课只会比她更多数十倍、百倍。再加上王相公依然健朗,王磐在几年之后接任相公之位,必然毫无阻碍。
但她也会感叹,文官系统里面,要升官说容易也真是容易,想想卫羿吧,在边疆付出了多少努力,如今也才升到从六品而已。
不过这些现在都不是吸引朝堂上下眼光的最大的问题。
今岁中原北地开春开得极晚,统计起来,被大雪封了路,完全得不到粮物支援的州县合起来,去冬冻饿死的子民竟有数万。北地各州城的官员们只是堪堪安置好了辖地之中的农耕事宜而已,谢丞公等人还没有能喘上一口长气,江南的旱情就已经渐渐露了端倪。
江南富庶,一直是丹朝人的大粮仓,每年所产的米粮能占到全国产出的三分之一以上。
但从四月到六月间,这正是田间稻谷成长最重要的一段时间,属于江南道的大片地域雨量比往年减少了大半。乡民们只得尽量以脚踩水车抽取附近的河流沟渠水灌溉稻田,但水稻田需水极多,到了五月底,好些相对大的河流都干涸到不能行船的地步了。
江南大旱意味着来年大量的百姓要挨饿,进了六月之后,金陵的米价已经悄然从一斗五十文钱升到了一斗五十五文钱,粮价带升,金陵城内外,几乎是所有其他的日常消耗品都涨价了。
对于粮米价格最敏感的就是平头百姓,不要看一斗只是涨价十文钱,对于过上一年所需钱可能还不到三千文的百姓来说,每一文钱都有非常重的分量。
在谢丞公的默许下,华苓得以一直通过澜园的种种备案文书密切关注着这些。娘子们对华苓的举动并不理解,大家伙儿每日应付芍园的功课就已经占去了许多时间,对于粮米价这些东西,为了掌家学一学也就是了,而华苓不仅时常去澜园翻阅文书,多数都是爹爹、大郎不在家的时候,还每日都要花上一段时间背医书,为此在芍园的功课是越发不用心了,门门功课都只有‘中规中矩’四字,教授们知道这小娘子志不在此,也懒得说她。
“我们族里的铺子是不是也涨了价?”华苓问大郎。
像其他大族一样,谢族族人多,也拥有许多良田,每年产的粮米不少。除了供与族人嚼用,谢族在各大州城中也开设了粮店卖粮。
大郎揉了揉眉心,说:“还未涨。我族粮米铺牵涉甚多,若是轻易涨价,怕是其他各家越发跟风。”
“若是不涨,我们家的粮店很快要清仓了。这也不行。”
若是在大家都涨价的当口上,谢族的粮店不涨价,要购粮的百姓自然都奔着谢族的粮店买粮。又是这样大旱的关口,人们一定都想着要多屯些粮食,所以购买的分量会比往常要多些。于是一家粮店存货告罄,暂且关门,还需购粮的百姓便只得转向售价更高的粮店,心中很容易产生危机感——大家都在抢着屯粮,我若是不屯,往后等粮食卖光了,岂不是全家都要饿肚子了?——为了保证家中的粮米储量,大部分的人只会越发想多买些,便是粮价贵了也咬咬牙认了。
一个控制不好,在百姓当中出现屯粮风潮,粮价会在短时间内升得更高,部分粮商甚至会开始屯粮待价而沽,两相影响,只会让百姓心理恐慌,越发想要在粮价涨的更高以前,将手上的闲钱都换成粮食屯起来。
任由如此,等大旱过后,百姓手中闲钱也不会剩多少了,只能守着一仓陈米过,自然不会有闲钱再去市面上买什么东西,街市的萧条是可以预见的,百姓生活水平的下降也是可以预见的。
这对中原的经济将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两兄妹都是皱着眉看对方,大郎说:“江南旱怕是要到七月。如今越州、饶州、宣州等地,粮价已至六十文一斗。今岁江南早稻产量许是不到往年一成。我们家粮仓倒是依然丰足,熬过这年景不成问题,只怕来年旱涝也不定景,绝不能在今岁将存粮都放出。是以我已令江南诸地粮店,每日只售定额粮米,售完关店。”
谢家不在这时候屯粮待沽,不提粮价,反而尽力帮助朝廷平抑粮价,这已经是很有良心的行为,其他数家也是如此,有这些顶梁大族作为标杆,民间市面交易并未乱起来。
华苓沉默了一阵。但最可怕的是,朝堂吏治清明,下面所有人也都在努力的时候,老天爷却不作美,依然要带走许多性命。
她问道:“朝廷要怎么办呢,江南受旱诸地,总得要大量粮米支援。往年江南粮米总有二三成要北运至关内诸州,今春北地才从严寒中挣脱出来,春耕晚,粮食也定然减产。今岁若不尽早筹谋,有许多人要受苦了。”
江南地带稻米是能一年两熟的,春种夏收,夏种秋收。进了六月,已经是早稻准备收割,再种下晚稻的时候。
便是自认为十分理智的华苓,也忍不住要反复期盼,老天爷多下些雨吧,多下些雨,中原人的日子就会好过不少。
大郎说:“如今朝廷只得从岭南、山南道调粮,只是路途毕竟遥远,途中种种消耗也太多了。只不过,便是大旱,也比苦寒要好办些,不至大雪封路,无可奈何。小九你也不必太忧虑,如今正是朱家船队派上用场的时候,从岭南走水路运粮上江南也甚便宜,或直运至黄河,逆流而上送进北地,总能缓解一二。” ↑返回顶部↑
状元郎白溯以及五六名当科进士得了圣上青眼,进入了直属于圣上的翰林院,一去就是七品翰林编撰、编修。
榜眼莫杭、探花萧子衡却并未得到这样清贵的官职,莫杭入了专管刑罚案件的大理寺,成为一名小小从八品评事,而萧子衡被分入了掌管水利的都水监,同样是一名从八品主簿而已。
而相公王家的王磐,也终于在这时候辞去王氏族学的祭酒一职,入朝了。圣上亲授从六品国子监丞一职,用华苓的理解就是,王磐从此由私立高校的校长,成为了公立高校的教授。
方入朝便是六品官职,这个起点在丹朝子弟之中已经是高得不能再高了,便是当朝丞公、相公,在当年入朝时,也只是被授予七品官职而已。又像,今科榜眼莫杭之父,在朝中混了二三十年依然只是一个从六品的秘书郎,这样的官儿不要太多。
对王磐羡慕嫉妒恨的人自然极多,但是这也实在是羡慕不来的事。朱卫王谢四族是丹朝这座金字塔的顶层不说,王磐在天下寒门士子当中的名望实在太高了,可以说登高一呼,就有无数的人应和。他的入朝,也让民间大量的中下层有志之士对朝廷、对新皇的信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连华苓都能在几年里,在阅览澜园书房的种种朝廷文书备案之中大致掌握朝廷上下的人员构成、权力分配,还有各地政事变化等信息,王磐所做的功课只会比她更多数十倍、百倍。再加上王相公依然健朗,王磐在几年之后接任相公之位,必然毫无阻碍。
但她也会感叹,文官系统里面,要升官说容易也真是容易,想想卫羿吧,在边疆付出了多少努力,如今也才升到从六品而已。
不过这些现在都不是吸引朝堂上下眼光的最大的问题。
今岁中原北地开春开得极晚,统计起来,被大雪封了路,完全得不到粮物支援的州县合起来,去冬冻饿死的子民竟有数万。北地各州城的官员们只是堪堪安置好了辖地之中的农耕事宜而已,谢丞公等人还没有能喘上一口长气,江南的旱情就已经渐渐露了端倪。
江南富庶,一直是丹朝人的大粮仓,每年所产的米粮能占到全国产出的三分之一以上。
但从四月到六月间,这正是田间稻谷成长最重要的一段时间,属于江南道的大片地域雨量比往年减少了大半。乡民们只得尽量以脚踩水车抽取附近的河流沟渠水灌溉稻田,但水稻田需水极多,到了五月底,好些相对大的河流都干涸到不能行船的地步了。
江南大旱意味着来年大量的百姓要挨饿,进了六月之后,金陵的米价已经悄然从一斗五十文钱升到了一斗五十五文钱,粮价带升,金陵城内外,几乎是所有其他的日常消耗品都涨价了。
对于粮米价格最敏感的就是平头百姓,不要看一斗只是涨价十文钱,对于过上一年所需钱可能还不到三千文的百姓来说,每一文钱都有非常重的分量。
在谢丞公的默许下,华苓得以一直通过澜园的种种备案文书密切关注着这些。娘子们对华苓的举动并不理解,大家伙儿每日应付芍园的功课就已经占去了许多时间,对于粮米价这些东西,为了掌家学一学也就是了,而华苓不仅时常去澜园翻阅文书,多数都是爹爹、大郎不在家的时候,还每日都要花上一段时间背医书,为此在芍园的功课是越发不用心了,门门功课都只有‘中规中矩’四字,教授们知道这小娘子志不在此,也懒得说她。
“我们族里的铺子是不是也涨了价?”华苓问大郎。
像其他大族一样,谢族族人多,也拥有许多良田,每年产的粮米不少。除了供与族人嚼用,谢族在各大州城中也开设了粮店卖粮。
大郎揉了揉眉心,说:“还未涨。我族粮米铺牵涉甚多,若是轻易涨价,怕是其他各家越发跟风。”
“若是不涨,我们家的粮店很快要清仓了。这也不行。”
若是在大家都涨价的当口上,谢族的粮店不涨价,要购粮的百姓自然都奔着谢族的粮店买粮。又是这样大旱的关口,人们一定都想着要多屯些粮食,所以购买的分量会比往常要多些。于是一家粮店存货告罄,暂且关门,还需购粮的百姓便只得转向售价更高的粮店,心中很容易产生危机感——大家都在抢着屯粮,我若是不屯,往后等粮食卖光了,岂不是全家都要饿肚子了?——为了保证家中的粮米储量,大部分的人只会越发想多买些,便是粮价贵了也咬咬牙认了。
一个控制不好,在百姓当中出现屯粮风潮,粮价会在短时间内升得更高,部分粮商甚至会开始屯粮待价而沽,两相影响,只会让百姓心理恐慌,越发想要在粮价涨的更高以前,将手上的闲钱都换成粮食屯起来。
任由如此,等大旱过后,百姓手中闲钱也不会剩多少了,只能守着一仓陈米过,自然不会有闲钱再去市面上买什么东西,街市的萧条是可以预见的,百姓生活水平的下降也是可以预见的。
这对中原的经济将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两兄妹都是皱着眉看对方,大郎说:“江南旱怕是要到七月。如今越州、饶州、宣州等地,粮价已至六十文一斗。今岁江南早稻产量许是不到往年一成。我们家粮仓倒是依然丰足,熬过这年景不成问题,只怕来年旱涝也不定景,绝不能在今岁将存粮都放出。是以我已令江南诸地粮店,每日只售定额粮米,售完关店。”
谢家不在这时候屯粮待沽,不提粮价,反而尽力帮助朝廷平抑粮价,这已经是很有良心的行为,其他数家也是如此,有这些顶梁大族作为标杆,民间市面交易并未乱起来。
华苓沉默了一阵。但最可怕的是,朝堂吏治清明,下面所有人也都在努力的时候,老天爷却不作美,依然要带走许多性命。
她问道:“朝廷要怎么办呢,江南受旱诸地,总得要大量粮米支援。往年江南粮米总有二三成要北运至关内诸州,今春北地才从严寒中挣脱出来,春耕晚,粮食也定然减产。今岁若不尽早筹谋,有许多人要受苦了。”
江南地带稻米是能一年两熟的,春种夏收,夏种秋收。进了六月,已经是早稻准备收割,再种下晚稻的时候。
便是自认为十分理智的华苓,也忍不住要反复期盼,老天爷多下些雨吧,多下些雨,中原人的日子就会好过不少。
大郎说:“如今朝廷只得从岭南、山南道调粮,只是路途毕竟遥远,途中种种消耗也太多了。只不过,便是大旱,也比苦寒要好办些,不至大雪封路,无可奈何。小九你也不必太忧虑,如今正是朱家船队派上用场的时候,从岭南走水路运粮上江南也甚便宜,或直运至黄河,逆流而上送进北地,总能缓解一二。” ↑返回顶部↑